人大女博士生跳楼自杀引发的思考……
2006-05-19

    据报道,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一名即将毕业的40岁女博士生,16日上午,从人大品园4号楼跳下,当场死亡。

  博士理所当然是学业上的强者,但是接连发生的博士自杀事件却击中了我国教育的软肋,反映了当前应试教育弊端下的“软骨病”。自去年四月底起,经媒体报道的博士自杀事件就涉及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诸多重点知名高校。

  都说无限风光在险峰,这些已经站在中国教育巅峰上的博士生为何像有些媒体批评的那样“弱不禁风”呢?除个人一时心理脆弱偏激外,中国教育上的“缺钙”是其学业上一味窜高却在心理承受力上站不起来的主要原因。从小学到大学,再到读硕士、博士,中国教育选择学生的法宝是考试,学生对付考试的法宝是死学苦练和反复模拟考试久经“考验”出来的成绩。学习、学习、再学习,考试、考试、再考试,成了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成了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指挥棒和圆心。至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危机处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生的意义、社会责任和对生命的珍惜等生存最基本的东西在考试和成绩面前都变得边缘化了,甚至多余了。

  试想,这位自杀女博士身边的老师除了对她学业上的关心和为她优秀的成绩高兴以外,是否对她生活上的压力给过关心,是否对她在就业等社会压力下进行过挫折教育,以及是否对她轻生的念头给过有效的心理疏导和精神按摩?恐怕让人怀疑。

  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资料显示,自杀在中国已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死亡。在中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至少有100万人自杀未遂。中国平均自杀率为23/10万,自杀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占相应人群死亡总数的19%,自杀已经成为中国公共卫生领域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预防减少自杀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造成自杀的原因也有社会、家庭和心理等多方面因素。但是,作为教育部门必须走在解决自杀问题的前列,像有关专家指出的那样“只有革除应试教育体制,让挫折教育、责任教育、生命教育全都落实,学生才会变得坚强起来”。

  河北省一位政协委员也曾针对一些高校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自我封闭太强、社会责任感太弱等现象,呼吁社会各界关注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加强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真心期待,大学等教育部门不再唯考试成绩和就业指标的马首是瞻,不再在津津乐道于学生又发了多少论文,英语又过了几级,而是真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都能在心理和智力上全面强壮起来

来源:人民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