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三十七颂》提纲
2006-05-19


                   妙  峰

   《佛子行三十七颂》,是藏传佛教萨迦派(Sa skya pq)学者----无著贤
(Thogs med bzang po,1295-1369)所作。由严定法师 如石法师翻译。
    三十七颂前另有两颂,第一颂是归敬颂,第二颂是造颂的原因。
    三十七颂后另有四颂,第一颂是说造颂的依据,第二颂是作者自谦以勉后
学的精神,第三颂是作者的祈愿,第四颂是造颂的功德回向。
    佛子行,也就是菩萨行。作者用三十七个颂扼要的摄取了菩萨行之要领。

 

第一颂:通过思惟暇满人生之难得,策行闻思修三慧是菩萨行。
第二颂:了知贪嗔痴之性相,出离烦恼之家是菩萨行。
第三颂:远离修行过程中比较恶劣的环境,调摄身心,如理如量的了知诸法是
        菩萨行。
第四颂:只求现世安乐,而不明白善恶因果,是一般人们的通病,然现世的一
        切是已熟之果,故应为未来之善果而于现世勤修善业是菩萨行。
第五颂:为了修行能迅速的成就,不应与障碍闻思修和助长贪嗔痴的人共住,
        故远离恶友是菩萨行。
第六颂:初修行的人,如果想顺利的修道、迅速的增长功德,就要寻找一位好
        的老师,故亲近善知识是菩萨行。
第七颂:为了离苦得乐,自利利他,勤修皈依,祈求加持是菩萨行。
第八颂:欲离苦果,须远苦因,为了必竟安乐,应当明了业果之理,任遇何等
        逆缘,终不造罪是菩萨行。
第九颂:世间之乐,犹如朝露,任你如何贪著,无常风至,须臾即无,故希求
        解脱之道是菩萨行。
第十颂:在无始以来,任何一个众生都曾于我有如母亲之恩,自利的成就,是
        在利他当中完成的,故发菩提心是菩萨行。
第十一颂:在生命的轮回之中,苦果其实都是因自私而起,乐果皆由利他而
          得;从众生与佛陀的对比中就可了知,故修自他相换,勤修利他
          是菩萨行。
第十二颂:在利益有情的过程中,纵是遇到恶劣的众生损害了我们的利益,但
          是,还应将自身所修之善回向众生是菩萨行。
第十三颂:恩将仇报,在众生界来说,是常有的事,修行人要心生悲愍,于诸
          众生所作之恶,愿代受其罪是菩萨行。
第十四颂:自赞毁他,追名逐利,贪图荣誉是一般人的常病,修行的人如果遇
          到别人非理毁谤时,应以悲悯之心,而赞其德是菩萨行。
第十五颂: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是
          为人处世之道。若遇到别人的诬陷和攻击,应心平气和的化解,故 
          恭敬伤害自己的人,以清净自心是菩萨行。
第十六颂:常言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但在生活
          中,总还是有人不识好恶,以怨报德,对于这样的众生,应倍加悲
          愍,如慈母待病子,勤行利益是菩萨行。
第十七颂:我慢高山,法水难入。对己要虚怀若谷,待人要宽厚仁慈,纵是遭
          到别人的傲慢态度,不妨敬若师长,以定慧庄严自心是菩萨行。
第十八颂:身贫道不贫,是修行人的本份,无论遭遇到何人的轻贱,还是病魔
          等的缠扰,都要心无怯弱的利益众生是菩萨行。
第十九颂:菩萨者,虽修福德,而不受福德,是故,对于自身之富贵、名闻,
          应视之如过眼云烟,远离骄慢是菩萨行。
第二十颂: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嗔恨是慈悲的劲敌,故应速修慈悲,内
          伏嗔敌是菩萨行。
第二十一颂:追逐物欲,如渴饮盐卤,转增其欲,有情之于五欲,亦复如是。
            故应于诸资生物具,勤修舍心是菩萨行。
第二十二颂: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是诸法者,本来不生,亦复
            无灭,无可取著,故应心无所著而修道业是菩萨行。
第二十三颂:逆境易离,顺境难舍,所以如此者,对法之无知也。逆顺无实,
            犹若浮云,故应远离执著是菩萨行。
第二十四颂:无有而执有,无无而执无者,无明也。苦乐如梦,缘会则有,缘
            散则无,知其不实而观为虚妄者是菩萨行。
第二十五颂:诸佛如来,为成道业,三千大千世界,无一微尘处不是舍头目脑
            髓处,何况身外之物?故施舍身财而不望报,勤修布施是菩萨
            行。
第二十六颂: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世出世间自己之安乐无戒尚
            且难成,何况利他,故应一心勤求佛道,修护戒行是菩萨行。
第二十七颂:人生,若欲其幸福安乐,就应心中无恨,视怨家如宝藏,勤修安
            忍是菩萨行。
第二十八颂:声闻、缘觉之人,为求自利故,观无常,如救头燃;自利而利他
            者,可悠悠乎?故于道业发起精进是菩萨行。
第二十九颂:欲解脱生死者,非尽断烦恼不可,欲断烦恼须假禅定,由定生
            慧,故勤修静虑是菩萨行。
第三十颂:  六度万行,前五度如足,慧度如眼,非眼无以视道,非足无
            以行路,故六度者,相资而成。前五度者,若无智慧,不成波
            罗蜜,故勤修智慧是菩萨行。
第三十一颂:六祖说:“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常言说:“静坐常思
            已过,闲谈莫论人非”。故恒观自身,勤断己过是菩萨行。
第三十二颂:众生皆有佛性,未来必当成佛,如《法华经》中之常不轻菩萨,
            因常行不轻故速成佛道。故不应妄说他过是菩萨行。
第三十三颂:为名闻利养故,处处攀缘,荒废道业。故于施主檀越、弟子徒
            众,远离贪著是菩萨行。
第三十四颂:《华严经  普贤行品》说:“能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诸佛如来
            欢喜”。故于众生远离损害是菩萨行。
第三十五颂:《圆觉经》说:“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对治烦恼现行,应治
            于萌生之时是菩萨行。
第三十六颂:无论身处何地,作事之先,须观自心,应以正念、正知、勤修利
            他是菩萨行。
第三十七颂:为除众生无边之苦,勤修诸善而利他者,应以清净空慧,将所修
            之善,悉皆回向众生,同成佛道是菩萨行。

 

     《佛子行三十七颂》不仅摄取了菩萨行要,而且融贯了为人处世之道,
既是出世之指南,亦是入世之准则。其难行也,只教你专门利他而心无所
著;其易行也,策勉你虚怀若谷而敬人如佛。生活中,无时不遇之困
惑迎刃而解;修行中,难以把握之要令一读可知。融会汉藏教理,具
含三藏意蕴,实修行之纲领也。愿见者、闻者,共沾法益,同成佛道。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