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太阳村”想到的
上图:“我们的礼物来了”——一个太阳村的孩子骑车运走爱心捐助
下图:“每一棵树都有一个名字”——爱心人士认捐的小树。
我曾经到过“太阳村”,它是坐落在北京顺义区的一个以收容救助父母获罪孩子的非政府性组织,以一个自然生态群落的形式,生长在北京郊区。
太阳村里生活着一百多个来自各地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在监狱,幸运的是,他们并没有像许多因为家中一人犯罪获刑而孩子流落街头;他们被接到太阳村,过着一种相对平静的,有规律、能够获得学习机会的生活。他们每年有一次机会去看望父母,而终于有一天,他们也会见到他们分离的家人。
我去太阳村是一个周末,这里四处都有年龄不一的孩子。他们或者在菜地里劳动,或者在小球场玩球,还有一些,作为小小的导游,领着几个人到处走——这是我在行走的过程中体验到的。太阳村是个大院子,小村落,各种平房散落在里面,更有一种田园的味道。每一间住着孩子的房子,都有一个名字;每一个名字,也代表着一个爱心——房子是由来太阳村的爱心人士或者团体捐助建造的。房子上有各种色彩和主题的画,这也告诉我们,村里的孩子同样生活在一个有文艺和学习氛围的空间里。
那一个周末,我看见了几百个来自各方的人,他们都是来太阳村看望孩子,希望为太阳村做点事情的。看得出来,这些人,每一个人的爱心都在太阳村找到了归属。作为我,只是其中的几百分之一,一个小小的个体,慕着太阳村的名字来的。因为我从别人那里知道,太阳村里住着许多需要帮助的孩子,而太阳村本身,是一个慈善的团体,于是我就来了,和来到这里的其他人其他团体一样。太阳村的“村主任”是一个年约60的女士,我看见她有礼貌有条理地与一些人一一说话。
我曾经到过一个北京打工子弟学校,那里的环境和学习条件是我没有想到会在眼前出现的。几间教室,是自己盖起来的,窗子漏风,顶棚很低,校长自己给孩子和老师做饭。孩子们见到我,一个拿相机的人,像见到一个动物园的猩猩,他们的天真和与城市、甚至是普通农村的落差,都是那样大,而且,他们就在北京——
这样想起来,与“太阳村”这样的“有组织”的“非政府组织”相比,与生活在“太阳村”的孩子相比,他们都应该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他们有相对稳定的生活来源——这是我也亲眼见到的。然而我想,那所学校也是相对幸运的,因为至少我知道了它的存在,并且告诉了一定数量的人,让他们也知道了他们的存在,或许,学校和那里的学生也会因此在以后的某个时候得到一些帮助,而更多的人更多的群体,我相信,还在一个角落里生活着,生长着,谁也不知道他们的事情。
一个太阳村,在一天里,我们看到了几百的爱心人士,这一个爱心群体是确实存在的。但是,他们为什么都去了太阳村?太阳村仿佛成为了一个新闻群体,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受助对象;含着爱心的人,也仅仅是从某个渠道发现了太阳村的存在,发现了那里有需要帮助的人,他们就纷纷过去......
中国缺乏的不是爱心,更不是需要爱的群体,而是他们之间的一个桥梁。也许,我们要做的是帮助一个人一个群体,帮助他们做一件小的事情,但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公平”,是不断地制造公平合理的救助和受助体系,建造一个互相沟通的“桥梁”,让有爱的人有足够的空间付出爱,让需要爱的人有适当的空间获得爱。
在这个“和谐”成为国家导向、人民生活主题的时期,我们要的是“和谐”,这不是一个空洞的词汇和一句口号。
(落野作品)
2006-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