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的冷清与五一的繁荣
2006-05-11

 

  五四的冷清与五一的繁荣不知道算不算一种进步?

  这样的问题本来是可以不问的,至少,时代的进步是再明显不过的。纵然,青年的特点首先基于生理的活跃,忙碌是青年生活的常态,五四的青年们奔走于救亡图存,而我们的青年们发愁的是返城的车票。一个充满了理想主义者的悲情,一个体现出繁荣社会的休闲。

  作为现时代的青年,在五四的这一天,却很难有幸福的感觉。那些四处奔忙于各种旅游路线寻求消费幸福的青年且不去管了,那些五一长假里还在工作的岗位上谋求岗位工资的青年也不去管了,他们都很忙,想不起来这一天是青年的节日。而整个的传媒世界也似乎忘记,还有这样一个被称为青年节的日子,哪怕是为了凭吊来作一种善意的提醒;而北京的各大校园也出奇的安静,北大红楼在离拥挤得需要加派警力维持交通的故宫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承受着被人们忘却的凄凉。这一天,只有零星的官方的声音提到过五四的字眼,而且也很“官方”。似乎这个并不炎热的夏天,将五四的热情蒸发得干干净净。这样安静的青年节是与青年活泼的天性是极不相称的。

  现在的青年的确是幸福的,他们不必在饥饿与恐慌中去承担民族危亡的悲哀,不必去面对历史大是大非的沉重,只需要管好自己的感官、喂饱自己的肚子就可以了。那个时代的优秀青年是以成就民族尊严的脊梁意识成就自己的尊严,已经进步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中国青年能否从丰富的物质消费、财富意识、感官体验与自得其乐中寻找到作为青年的尊严,就不得而知了。

  对于恶劣的传统意识的批判经由五四青年的奔走呼号成就了今天中国社会基本的文化意识形态,理想主义、脊梁意识为核心的五四精神在全民经济的形态下又将会有怎样的归宿?这是需要今天中国社会的青年以自己的行动来回答的问题。越来越冷清的五四青年节就不能不让人警觉,鲁迅先生曾经认为,悲剧就是将人类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不知道应不应该将这种越来越淡漠的青年意识看作是另一种悲剧的先兆。

  旧社会的青年被长时间作践于传统的或者是封建的意识,市场经济下的现实、躁动、短视、易于满足的自得其乐与唯金钱意识是不是一种新的作践的开始?谈论青年进步与社会进步的话题在越来越多的场合被善意地认为是理想主义的或者被恶意地认为是幼稚的,于是青年忽略了五四与青年话题的存在也是顺其自然的。社会进步交由社会发展自身的惯性与在其位的谋其政者,我们的青年的责任在于享受商品意识带来的消费者的满足与快乐,这样的青年将在社会发展的未来起到怎样的作用同样是值得怀疑的。

  纵然,我们无法从理性与情感上找到市场经济与理想主义背道而驰的逻辑关系,这个格外冷清的五四却在残忍地表现出一种不祥的预兆,当所有的青年都务实地享受现实的满足、拼命地透支对于物质与感官的热情,理想主义自然无处容身。当理想主义真的被成熟的价值定义为对幼稚行为的善意的表达与批评,就意味着整个社会都不主张人们对于未来美好的期待。

  鲁迅先生说,中国的民众向来都是戏剧的看客,那是对旧传统下被毒害与作践的老民众的哀其不幸,我们的青年会不会成为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看客却是我们必须要警惕的。青年对于社会进步的关注是必须有一点理想主义的土壤的。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