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莫把新闻变“性闻”
2006-05-09

 

赛迪网

如今打开电视,翻开报纸亦或浏览网络,新近发生的时政要闻、经济动态、社会趣闻等各类新闻令你目不暇接,让我们感觉到生活每天像新闻一样更新。然而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中,在大量的新闻资讯特别是网络新闻当中却也充斥着不少“性闻”轶事,按说这也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媒体适度报道无可厚非,但是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一些媒体在报道一些新闻事件之时有意无意地要突出“性”,硬是要把新闻演绎成“性闻”,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吸引眼球。

让我们来看看某些媒体是如何把新闻嬗变为“性闻”的吧!

今年初,浙江省修订后的《浙江省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出台,其中一个重要的规定是,对旅客住宿的房间实施检查时,除出示合法工作证件以外,还需出具县级以上公安部门的检查证明文件。无论是以新闻人的视角还是从老百姓关心的角度来看,这应该算得上是一条不错的新闻线索,但媒体却用“男女同住不查结婚证”、“开房了,没人再来烦你”之类的醒目标题来报道此事。此新闻见报后,海南大学副教授王琳在南方都市报发表了题为《旅馆的客房也是住客的堡垒》的评论文章,没想到国内一家门户网站在转载之时将标题改为《开房做爱是我们应有之权利》,使得这位王教授不知道挨了多少人的骂。

4月6日晚,广州某中医药大学发生了女博士研究生裸死在书桌上一事。女博士被害本身就是新闻,更何况是裸死呢!一时间,各路媒体不惜版面连续报道此事,而且采用的标题也颇具煽动性,比如“女博士裸死教学楼追踪:现场遗留铁锤和避孕套”、“嘴角流血左臂烧伤女博士生离奇裸死教学楼”、“广州女博士裸死续:多数被访师生猜是情杀”等等,不一而足。

在“五一”黄金周期间,《长沙晚报》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在湘潭市做水果生意的刘友姣,面对两名疯狂实施抢劫的歹徒,在来不及穿衣服的情况下,便从床上跳起来冲出去,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一曲正义之歌。当我们还没有来得及钦佩这位勇敢的女子之时,一些网站在转载这条新闻时无不突出“内衣”二字,比如有网站的《农村女子穿内衣与抢劫歹徒搏斗身中五刀不松手》,就吸引了众多转载率与点击率。

以上种种对性的渲染,不仅误导了读者,其实也伤害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直接折射出一些媒体正确新闻观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表面上看这些花费不少心思才挖掘出来的“性闻”卖点,能够体现出媒体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而且在短时期内这些媒体也能够收获到不小的关注度和影响力。殊不知,这种关注度并非美誉度,影响力也是负面和消极的。一时的沾沾自喜换来的将是未来的不知所措。因为这种性闻多了,读者容易出现注意力疲劳。

在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新闻竞争已呈白炽化态势,媒体注重打造吸引读者眼球的新闻未尝不可,但是如果盯住读者的弱点和消极需求,迎合部分人的低级趣味,而千方百计寻找新闻中的“性”噱头,不免有断章取义、哗众取宠之嫌,不利于读者正确认知新闻、把握新闻重点,久而久之,读者对这些媒体就会失去信任,媒体的客观公正形象势必会受到影响。

我们期待一些媒体不妨多加反思,尽快醒悟过来,切莫在挖掘“性闻”的歪道上断送了自己的新闻正道!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