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日前表示,现在有的城市在绿化建设中动辄开出几万、十几万元的高价购买大树古树,造成巨额的资金和生态浪费。他要求坚决制止“高价建绿”的不良倾向,城市绿化要坚持只用对的、不用贵的,多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明显的乡土树种,要用最少的钱,建更多的绿。
仇副部长的要求可谓切中时弊。目前在城市绿化过程中普遍存在“高价建绿”的做法,的确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而这种不良倾向之所以大量存在,我以为并非因为主事的官员不懂得仇副部长指出的那些道理,而是因为他们另有其他考虑:一是能够尽快地凸显政绩———“十年树木”太漫长了,一届地方政府的任期只有五年,他们等不及;二是其中利益的水很深。笔者曾听一名负责绿化的官员说:一棵树值多少钱呢?你说10元也可以,1000元也可以,1万元也不离谱。如此巨大的“弹性”空间,上下其手的空间会有多大,我们是不难想见的。
所以在我看来,城市生态失衡,不过是一种表象,根本原因还是权力生态的失衡:行政权力缺少“天敌”,可以基本上不受制约地肆意行使。这就使掌握它的人能够将短期利益、眼前利益和自己的个人利益,置于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市民的整体利益之上。
因此,要制止“高价建绿”的不良倾向,建设部的负责官员出面表态,指出其中的危害,是必要的;建设部出台相关的部门规章,不要再把“国家园林城市”的美誉授予那些专搞华而不实的沽名钓誉者,也将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不过,这些都只是些治标的办法,只有彻底改变官场的权力生态,使市民能够对城市的行政权力进行有效制约,才是治本的办法。
如何才能改变权力生态呢?最根本的办法,当然只能是以权力来制约权力。而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在实质上而不是形式上,落实人大对财政拨款的审批权和使用的监督权。解决了这个问题,对于制止仇副部长所言的城市绿化过程中的“急功近利、贪大求洋”等现象,将能够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这里一个微妙的区别在于:一个城市的行政首长为官一任或两任之后,是要升职或者调职的,因此很难要求他对五年或十年以后的事情做过多的考量,但人大代表中的绝大多数,却必须和自己的城市生死相依;此外,人大代表并没有制造政绩然后晋升的需要,这些都可以促使他们以一种比较客观的眼光来看待和处理城市绿化问题。
恢复了城市里的权力生态平衡,城市的生态自然也就平衡了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