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哄客狂欢扭曲的“史上最牛女秘书”
2006-04-28

 

 2006年04月28日 中国青年报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公厕是最“假公济私”的场所,这是最私密的事件和最公共的话题结合在一起所能产生的效果。但近来的“邮件风波”,却完全颠覆了我对“假公济私”概念的理解,至少互联网在这方面和公厕不相上下。一旦最私密的个人事情进入互联网这一公共领域,网络传播与语言暴力就会让私人事件彻底变味,成为一场血腥的网络暴力讨伐。

  EMC大中国区总裁在邮件中表达的情绪是不是一种傲慢?或者说“史上最强女秘书”咄咄逼人的回应就一定具有道德上的正当性?至少目前看来,这些都还值得商榷。不过,这应该被界定为一种私人情绪的冲突而非两种文化的冲突是可以断言的。这个前提下,我反对从鸡毛蒜皮的小事中,提炼出超越事件本身的“道德优越感”,以及更有甚的“企业管理文化的误区”。

  其实,这样一时的情绪冲突并非什么大不了的事,一次开诚布公的交谈就可以万事大吉。但网络传播将这种个人私事变成一场集体讨伐的公共事件后,事件就变味了。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一件小事,在旁人的规劝下当事人很快就会“相逢一笑泯恩仇”,但在“哄客”添油加醋之下,哪怕是再小的私事也会被“发掘”出一个轰轰烈烈的说法。冲突双方当事人的沉默与哄客们的群情激昂,形成了鲜明对比。当事人最具有发言权的私人事件,突然就成为最喧闹的公共事件,太多的人处于越俎代庖的状态。

  一个最经典的解释版本是,“每个人在转发这个邮件的时候,说不定都在幻想着有一天骂自己的老板”。可问题是,当网络传播的便捷,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得到安慰与满足后,是否也考虑到这种传播对当事双方的伤害?“这事已经闹得太大了,我已经找不到工作了”,这应该是这场“假公济私”事件最让人寒心的地方。

  先圣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多数的网络传播者而言,在推波助澜地满足自己讨伐暴力的同时,事实上也对当事人进行了道德绑架,将其所不欲也不敢说出口的话,借助对别人私事的传播与炒作,肆无忌惮地表达出来。但同时,几乎所有网络上叫好者,都不愿意身体力行,“没人会觉得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这已经勾勒出网络上的义正词严与现实中明哲保身的鲜明对比。

  与虐猫事件一样,网络的推波助澜或者暴力讨伐其实是“异曲同工”,都在把自己的正义感挥洒到淋漓尽致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伤害了本来最不应该被伤害的个体。这事实上也正是网络最真切的弊端,在没有责任和义务约束力的前提下,任何的表达——哪怕打着无论多么正义和崇高的旗号——都只是一种非理性宣泄,更是一种“己所不欲”但却想“强施于人”的道德狂欢。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