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4月22日,亚洲博鳌论坛2006年年会在海南省博鳌举行慈善晚宴。这是歌手张靓颖在晚宴上演唱。
4月21日,“我们时代的青年领袖”特别圆桌会议如期举行。受邀参加此次会议的“青年领袖”包括百度在线董事长李彦宏、国美电器集团总裁黄光裕、腾讯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等各界名流。他们均是当今深受关注的青年才俊,大家针对一个共同的话题:激情、梦想、使命展开探讨。
然而,备受关注的张靓颖却因故缺席。
对于张靓颖的“失约”,《南方人物周刊》执行主编徐列告诉记者,张靓颖并非之前外界所传被认定的“青年领袖”,该杂志也没有将其列入“青年领袖”名单之中。“网上还有我对她入选原因的评价,让我很意外,我没有说过。”徐列说。
大会秘书处也向记者证实,原定张靓颖也并非以“青年领袖”的身份参加此次圆桌会议。既然张靓颖不能担当“青年领袖”,那么何谓“青年领袖”呢?评价“青年领袖”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在我国,“青年”的年龄范围是15至35岁;从政治范畴来讲,“领袖”是指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等的领导人。而用公众的观点来说,“领袖应该能代表主流,有号召力。”
综合而言,处于青年年龄段的杰出领导者,领导力量来自人格、知识、智慧等非权力影响力;有独特才华和个人魅力,对青年有极强的号召力、影响力、效仿力,能影响一代人价值取向的榜样、标杆和旗帜就是所谓的“青年领袖”。
“过去时代的青年领袖”
提到“青年领袖”,经历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们不能忘记的三个名字——雷锋、陈景润、张海迪。直到今天他们仍然是奉献、勤奋、不屈的精神象征。
1962年8月15日,一个普通士兵逝去了,他留下了一个永不消逝的名字——雷锋,也留下了一种伟大而高贵的精神——雷锋精神。
在某网站调查“我心目中60年代的青年领袖”时,有很多网友认为:雷锋,是当之无愧的青年领袖。
曾经历过“雷锋时代”的人几乎都毫不犹豫把“青年领袖”的荣誉给了这名平凡而伟大的战士。海南省海口市55岁的张光良说,在六十年代的中国,百废待兴,国家需要全社会人民群众的奉献精神。这时候,雷锋站了出来,他做了一颗无怨无悔的“螺丝钉”。“雷锋精神树立了一个人在一个时代的丰碑。那个时代,雷锋是所有人的偶像,是中国的脊梁。”张光良感慨万分。
70年代,当人们还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时候,又一个身影走近了我们。那就是攻克了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1+2)的陈景润,陈景润身上所表现出的对于科学的投入、执着、严谨以及爱国主义的激情,使经历了“文革”动荡的国人深受感染,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科学的价值。陈景润成为七八十年代年轻人最崇敬的人物之一,那个年代,很多孩子都把当科学家作为人生的目标。
20世纪80年代,张海迪这个名字在神州大地上到处传扬。这位三分之二躯体失去知觉而不向命运屈服的姑娘,这位“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爬起来”的勇士,感动了整个社会的人心。
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青年把娱乐明星作为自己的“偶像”,有评论者认为:在娱乐明星充斥的今天,张海迪已被不少年轻人遗忘。但张海迪的精神无疑是具有永恒的启示作用和榜样价值的,因为她探索了人类反抗困苦命运所能达到的限度。如果说苦难是人类面临的永恒主题,那么张海迪精神所代表的就是人类在陷入困境时最有力的自我救赎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