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飞走了,医院已将他的眼角膜造福他人。丛飞遗下的手机铃声不绝,大多是市民的爱心慰问电话。是人民群众需要成千上万个“丛飞”。他们渴盼丛飞精神不死,希望丛飞的奉献精神在神州大地荡漾。
凝聚着一声声沉沉的叹惜,年仅37岁的丛飞于4月20日走了。然而,丛飞生前使用的手机在他走后每天都铃声不绝,每天仍然接到100多个电话,大多是市民的爱心慰问电话。其父亲张万军说,儿子的爱心之举赢得市民的尊重。
丛飞生前的“职务”只是深圳市义工联艺术团团长,是一个五星级深圳义工。权威部门透露,10年来他为社会进行公演300多场,义工服务时间达3600多小时,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资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超过150人。更加难得的是,生前的丛飞立下遗嘱捐献出眼角膜。而今,相关医院已将他的眼角膜造福他人。丛飞遗下的手机铃声不绝,不言而喻,是人民群众需要成千上万个丛飞。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对他的评价是:丛飞是深圳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的时代楷模。丛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文明的实践者、传播者。他用火红的青春和诚挚的爱心,谱写了一曲扶困助弱、无私奉献的动人乐章,折射出对人生、对理想、对事业的忘我追求。可以说,这代表了社会各界对“丛飞精神”的高度概括。
作为一名歌手,丛飞商业演出频繁,他完全有条件把自己的生活点缀得更写意。然而,在公与私、在个人辛劳与百姓大众幸福之间,他选择了公,选择了人民大众。一句话,他选择了奉献。他和妻女一直住在仅有57平方米的小房子里,过着清贫的生活,为了捐资助学他还背上了17万元的债务。由于积劳成疾,他患上了晚期胃癌,但他以“生命的意义不在长短,而在于活得有价值”的态度,笑对人生。他短暂的人生,践诺着他曾在舞台上唱过的那支歌:“只要你快乐,只要你幸福,只要你圆上好梦,我就不辛苦。”一个为社会作奉献的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就是甘当孺子牛的人,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心境高尚的人。奉献的精神最感人最动人。丛飞遗下的手机铃声不绝,那是人民群众的希祈和祝福。他们渴盼丛飞精神不死,希望丛飞的奉献精神在神州大地荡漾
【来源:华南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