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在今年两会讨论时发言说:“建设新农村,资金也许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没有人才,甚至连像样的劳动力都没有。现在年轻人都进城了,村里剩下的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许多村子甚至都变成了‘空心村’。在这种情况下,谁来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一位乡党委书记,这位代表的发言可谓一针见血,非常现实。
今天许多人一提到建设新农村,第一反应就是钱,认为只要有了钱,农民把房子盖好,把路修通,就是建设好了新农村。应该承认,硬件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且非常重要,但它决不是惟一条件。政府的公共投资向农村倾斜,改善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造福农民,肯定非常重要,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资金的投入,只改善农村的物质条件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说,只有钱是建设不了新农村的。像上述这位全国人大代表提到的“空心化”,就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块“短木板”——青壮年农民都“孔雀东南飞”,到沿海地区、大城市打工去了,只有“老残病弱”留守农村,连像样的劳力都没有了,更不要说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那么靠谁来建设新农村呢?
“孔雀东南飞”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空心化”还表现农民的素质上,即知识、技能的不足。这也是新农村建设受到制约的一个因素。正如社会的现代化必须是人的现代化一样,新农村建设也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农民。可是说实在的,目前的农民素质与“新”还相去甚远,这不能不说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远忧。
“空心化”提醒我们,在建设新农村的热潮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全面的认识,在加大农村基础建设力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还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建设步伐,让更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归巢”,把“空心”填充起来,充实起来,农村才有可能谈建设与发展。同时,还要让农民的素质也高起来,知识也富起来,让今天的农民真正成为新一代的农民,新农村建设才谈得上付诸实施,发展起来才有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