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读书同超生一样致贫”
2006-04-20

重庆市涪陵区17所中学,两年时间里一共流失了663名学生。供养孩子读书(尤其是念大学)如同超生一样给村里带来贫困。在蔺市镇边的山上,四周小楼耸立,一位母亲说:“儿子不上大学的话,我们也能修栋楼房。”在她身后,突兀的三间用泥土堆砌的房子,是一家四口的栖身之所。(见4月19日《南方都市报》)

  读书同超生一样致贫,精辟的比喻让人暗赞更让人苦笑。但我更关心的是,谁能给这些为了不致贫而辍学者许一个未来?作别校园的他们将走向何处?

  英国教育家亨利·纽曼说:“大学训练是一种伟大而又平凡的手段,它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公众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的情趣。”不接受大学训练的辍学者能获得这些吗?他们只能是城市里最脏最险最累工种的从业者,是权益不断被侵犯却无力维护的农民工。当然,辍学者当中也许会走出几个打拼出来的俊杰,但比之数以万计的农民工,数字之少可以忽略不计。

  有个段子大家都很熟悉:某游人去山区游玩,见一放羊娃,问,放羊干吗?答,挣钱。然后呢?娶媳妇,生孩子,放羊。辍学者和放羊娃的人生轨迹何其相似,他们的人生轨迹都是一个完整的圆,他们都在延续并重复着祖辈走过的路。不同的是,放羊娃是固定在山区,辍学者则来到了城里。这是一个可怕的宿命。

  学者布迪厄指出,教育制度是当代社会中调控社会地位和特权的主要体制之一,而学校则是生产、传递和积累各种文化资本的最基本的体制基础。必须承认的是,“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只有求学才有可能改变农家子弟的现状。遗憾的是,畸高的教育成本和没有保障的就业体制,窒息了许多学子的信心和求学欲。

  同样,辍学者和完整而顺利接受了大学教育的学子,他们的命运必将有云泥之别,由此他们的心态和行为也大为不同。日前就有学者敏锐地指出,新一代农民工和市民之间心理上存有严重冲突。试想,这些无奈辍学的学子,日后会以什么样的眼光看待这个社会?

                                                                                                                                                  【来源:大河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