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升学率考核体系下,普通中小学校几乎无法做到不“嫌差爱优”。然而在涉足高教和中小学贵族教育领域多年后,一些民营资本把目光投向新领域——中小学“差生”教育。一段时间以来,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纷纷出现专以中小学“差生”为招生对象的民办教育机构。
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远离父母家庭,一年还至少负担2.6万元的费用,但学校似乎并不缺少生源。民营教育的投资者坦言:“我们抓住了中国教育的空隙。”其实,让他们抓住的,岂止是“空隙”,简直就是中国教育“应试为先,马太效应”的根本弱点。不能否认,择“差”招生打的是市场牌,行的是商业运作模式。也不能否认,尽管当前这类教育方式、教育效果还有待探讨,但是,就算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形成的反衬,只是一种“被动意识”,其积极意义也是客观存在的。
有人认为,择“差”的概念本身就有问题,教育讲求的是“有教无类”,硬给孩子贴上“差生”的标签不符合教育规律,甚至是“反教育”的行为。道理上这当然无可辩驳,可问题在于,在我们这个社会,很多问题在认识上是一回事,而做法上又是另一回事。从道理上说,所谓的“差生”,不过是一些“不想学、不会学、学不好、不学好”的学生。但是,这正是教育的空间所在—————只有把所谓的“差”生培养得不“差”甚至超过优秀生,才算真正体现了优质教育的价值。但如今的公办学校,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之下,招生时越是名校越“掐尖”,教学时越是“差”生越冷落,教育价值观被颠倒。
中国教育的一个弱点,是把教育沦为“工具化、技能化”,从而导致对教育评价标准的扭曲。民营教育的择“差”招生,使公办教育的此一弱点被映衬得格外鲜明。民办教育这样的“拾遗补缺”,是对中国教育现状的讽刺。现在看来,先别说这样的择“差”概念是否有问题,而该为有人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他们感到欣慰—————不管怎样,有人管总比没人管要强的多
【来源: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