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看求职农民“一筏渡江”?
2006-04-19


 
  为到上海市区找到一份工作,来自河南周口的王发平从家乡出发,步行至江苏连云港、南通,然后自编竹筏从南通漂流至上海崇明……但在崇明到上海市区的竹筏漂流中,却遇到了涨潮。4月16日中午,获救后的他又重新向上海市区行进(4月17日《东方早报》)。

  “一苇渡江何处去,九年面壁待人来。” 佛教中有高僧达摩信手折下一茎芦苇,双足踏于其上,以芦苇为舟飘然渡江的神奇传说。然而,发生在现实中的农民自编竹筏漂长江来沪求职的故事,远不如美丽的传说那样令人神往。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没有相关经验的人,赤手空拳、单靠一个自编的竹筏横渡波涛汹涌的长江谈何容易?事实也的确如此。当王发平离开崇明到上海市区寻找工作、再次冒险渡江时,竭尽全力划了整整一晚上的他,由于体力不支加上涨潮,竹筏在江中不停地打转且逐渐下沉,地图、身份证等物品都被江水冲走。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幸好上海海事局方面及时施以援手,王发平才逃脱了葬身鱼腹的厄运。

  而在此之前,从今年农历正月就走出家门、四处寻找工作的王发平先后“步行”到过连云港、南通等地,“沿路靠乞讨为生”。一个农民为了找一份工作“成家立业”,竟险些付出生命的代价,不能不令人唏嘘。国务院研究室牵头完成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表明,目前,全国外出进城务工农民约1.2亿人,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已达2亿之多。但是,在这方兴未艾的打工大潮中,确有不少农民像王发平这样盲目外出,不但没有找到工作,有的还上当受骗。我们不难发现,外出农民因无工可打而身无分文、饥寒交迫,最终不得不步行讨饭返乡的新闻,就屡屡见诸报端。

  农民通过打工,为自己增加了收入,也为城镇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作出了贡献。怎样为外出打工农民搞好服务,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以及社会的稳定和长期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发展的高度,按市场法则促进劳动力、生产力、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改变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消极无为的状况。对于目前农民外出打信息不通的问题,有关方面要提供具体、周到的信息服务,为外出农民画出一张切实可行的“路线图”。毕竟,避免农民求职过程中“一筏渡江”般的巨大风险,应是各级政府当仁不让的职责所在。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