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论”成为理性选择是谁的悲哀
2006-04-18

 


 
  再过两个月时间,就是2006年应届大学生毕业日,而我们针对2006年普通高校应届本、专科生的调查显示,已签约应届大学生中,47.1%的人签约月薪在1500元以下。更有27.2%的受访者认为,起薪太低,会降低民众教育投入热情,导致新“读书无用论”的抬头。(2006年4月17日《潇湘晨报》)

  新“读书无用论”并非空穴来风,自2000年始就不断有关于这方面的媒体报道。“读书无用论”之所以有抬头之势,其中缘由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第一,高企的教育成本成为无数家庭的重压。中国的大学学费从每年几百元一路飚升至每年5000元—8000元不等,只不过用了十年时间。而一个大学生本科四年,相当于城镇居民4.2年纯收入,普通农民家庭13.6年的纯收入。在农村,儿子考上大学,父母筹不起学费而含泪自杀的“学费杀人”新闻不是孤例。第二,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困难。此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显示,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真正签约者只有33.7%。这个数字足以说明大学生的就业处境之艰难程度。不仅如此,低薪就业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实。第三,国民收入的同比增长有限。相比于学费10年增长20倍,1994年2004年10年间,国民人均收入增长还不到4倍。刚刚发布的《2006年农村经济绿皮书》数据显示,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255元。

  上述原因的合力,让“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农村和城市中的困难家庭成为一种理性选择。因为上大学于他们而言成了奢侈行为,从投入与收益上讲,读书无法短期内收回成本,并有可能在就业无果的情况下血本无归。长远来看,很少有人会否认接受高等教育的正确性。但是,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生活都是现实的,“一日无炊”就能击溃人们的信心。所以,对于“读书无用论”的论调不可等闲视之,必须以更深入的改革消弥人们的绝望情绪。

  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释放了中国各个方面的活力。但是,有些领域的步子过大超出了人们的承受能力,高等教育的发展所产生的诸多问题就是一个例证。因此,以深入改革消除产生问题的根源是政策调整的动力和起点,对既有的改革进行完善、矫正甚至是补偿都是必要之举,从而杜绝不合理的利益剥夺。

  “读书无用论”所蕴含的信息与背景,非常值得反思。在知识经济已成全球化趋势的情况下,这种论调显然是背离了国家教育立国的战略。但是,仅仅对“读书无用论”进行批评显然是不够的,有效矫正“读书无用”的价值理念,就需要有切实的措施解决问题。降低大学收费标准、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以法律形式遏制一些单位恶意压低工资的行为等,都是居庙堂之高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