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掉诚信谁吃亏
2006-04-17

    近日,媒体报道的两件事,让消费者很是不安:

  一件是北京工商执法人员通过暗访发现,北京几家超市内的食品促销员擅自改变食品的保质期,把前一天没卖出去的熟食制品外包装的标签撕下来,再贴上有新保质期的标签重新摆上了柜台。另一件是知名跨国零售集团家乐福近日在上海的一家大卖场,因出售超过保质期的猪排骨被上海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依法查处。

  想一想,入口的东西竟是过期的,无论谁,心里能安吗?更让人心里打鼓的是:此次查出的违规超市和厂家,有的是颇具规模的连锁店,有的是百年老字号……有头有脸的店家尚且如此,那么,其它的呢?可以说,此次披露的违规事件,是对群众消费心理的又一次严重蹂躏!

  其实,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国家一直很重视,食品卫生管理条例也有明确规定:散装熟肉制品超过保质期一律不得重新加工销售。由经营者或制售者负责销毁。

  既如此,还有店家逾矩违规,究其原因无他:利欲熏心也!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在食品行业有条不成文的潜规则:为了扩大销售,食品厂家在超市雇佣促销员,并签订收入挂钩合同。这样一来,促销员为降低损失,当然要千方百计把按原价卖出去。而更改散装食品的保质期,就成了促销的得力手段。不少促销员为了行动方便,又与超市管理人员结成利益共同体。如此,厂家、商家各得其所,而最终损害的,当然是老百姓的肠胃了。

  不过,这些商家和厂家不知想过没有,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因为,商家撕下的不仅仅是一纸标签,同时也掉了对消费者的诚信。商家这样做只是占了一时的便宜、避免了一时的损失,但从长远看,面临的将是金字招牌暗淡无光,将是企业市场前景的丧失。几年前南京冠生园的陈馅月饼事件,不就是明证吗?

  写到这里,想起了一位朋友告诉我的他在德国留学时的趣事:德国的食品很贵,但时间久了他发现这样一个诀窍,到商店快要打烊时再去买吃的,东西出奇的便宜。譬如,上午你去买面包是正常价格,但到快打烊时就成了半价。因为德国食品监管部门对商家有严格规定,销售过期食品将课以重罚,严重的还会吊销营业执照。如果,消费者买到了过期食品,那可就发财――向有关部门投诉,会得到超过原价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赔偿。如此一来,逼迫商家在保质期到来之前把食品卖出去,即使赔本也在所不惜。

  上述超市过期食品改头换面事件,暴露出了我国在食品市场监管方面的漏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商家的有效监督,确保百姓食品消费安全?看来有关部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来源:人民日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