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暂时和谐VS永恒冲突——观斯特林堡《父亲》(图/原创)
2006-04-14
图:瑞典斯特林堡传世佳作《父亲》宣传画 

曾经看过人艺小剧场的瑞典斯特林堡的名剧《父亲》,前天看完了先锋小剧场,现在想起来,复习一下。

《父亲》的剧情是这样的:上尉阿道尔夫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丈夫,一个慈爱的父亲,一个受佣人爱戴的主人。同时,他还以有限的力量从事科学研究。可是,他和妻子罗拉20年的婚姻生活始终在互相折磨,相互“较量”——谁更有权力来决定家庭中的事务。所有的温情在“较量”中逐渐丧失。身为“一家之主”的上尉看似掌握了家庭的决定权,但对生活感到失望的罗拉,为了证实自己的存在,为了得到女儿命运的决定权,她还使出各种伎俩,将上尉引入自己设置的精神陷阱,使上尉痛苦不堪:难道女儿是别人的吗?女儿到底是谁的呢?他在疑惑的困境中挣扎,身边的人处处与他作对,家中的每一个女人,包括奶妈在内,都不曾向他伸出援手。最终,上尉被一步步逼向发疯的深渊。

在人艺小剧场演出的《父亲》由入了瑞典籍的赵立新当任导演和主演。一个巨大的铁笼竖在两面观众之间,阶梯形的观众席让观众像罗马斗兽场的观众一样观看着发生在这铁笼——上尉家庭里的争斗;有限的演员在有限的空间里急速地奔跑穿行,营造出极度纷乱惊惶的气氛……

就在这样的气氛里,戏剧演了差不多三个小时。看完剧,我的同伴比较郁闷,因为这剧的确是比较让人难受的。坐在她身边的那个手臂上有纹身戴着红色板材眼镜的女孩子,就不断地拿着自己的红色围巾堵着鼻嘴做痛苦状,而我也压抑地在看到“上尉”“疯”掉时和女儿“伯塔”的那场戏里鼻子使劲儿酸有点儿眼红而没有哭出来。最后上尉大喊一声倒地死了,那红色围巾女孩儿问我的同伴,上尉怎么就死了。我想大抵是承受不了而心脏病发死的,因为剧里有些细节显示“上尉”好像的确有心脏病。

“上尉”一直处于精神亢奋的状态,即便是痛苦即便是死去……他和整部戏里的所有人(老婆,奶妈,姐夫,医生,女儿,士兵)都充满了矛盾冲突,甚至包括他自己。可以说,他是一个完全戏剧化了的人物。当然,和我们经常接触的电视或者电影媒体的戏剧不同,那不是生活化的戏剧,人物表情语言举手投足都绝对夸张,充满张力。

哦,我亲身经历了两次人艺话剧,近距离地,观察到演员夸张但处理到细节的动作,亲耳听到台上耳语或是叫喊出的台词。我知道什么叫做“张力”了,大概就是霎时寂静霎时又五雷轰顶的感觉,弹性、延伸性,随时在改变,随着剧情的走势,人物思想,角色内心的变化在变化的一种能够拉伸观者神经的东西。肃静里很可能有东西依然在哭在喊在抓狂,轰隆雷声又能让那东西近乎寂默。就是这种东西吧。

这剧中的人物的性格大概是固定的,固执甚至偏执,但却自己与自己坚持的矛盾重重。这和生活中大多数人一样。上尉坚持保留自己的绝对控制权,但在妻子和奶妈面前有时脆弱无助地像个孩子;妻子为了要找到自己存在的证明,不惜摧毁丈夫的意志,但实际上男人一旦“疯”掉,这女人也一样六神无主……

我的伙伴出来以后说这剧里讨论的男人女人在生理和心理结构方面的冲突,男人看了会深有触动的。我想不仅是男人看了会比较有感触,女人也一样。当然剧情是透过孩子身世的问题来讲控制以及控制能力这一问题,可是,女人和女人之间没有孩子的问题,但一样也有控制、能力、付出和索取回报的问题。当然,我美好的想法是,要把这个问题脱离了性别去说,而应该和个体差异有关。因为还是有可爱的姑娘和仁慈的主相信爱只有付出的时候得到的所谓回报才最美最幸福。当然不是说计较和争夺就不是爱情,只是那爱情不美好不纯粹了。就像剧里上尉爱他的女人,妻子也爱着她的男人,但最后要以悲剧结尾。我不笃信宗教的,但我相信教义里面对“爱”(这里应该做博爱的爱讲)的美好理解。所以,今晚的戏和以及晚上在圣东堂板报里看到的传道相综合,得出的结论就是:今晚的问题,最好是个体的问题,而不要是群体的问题,只是每个不同群体看到了都会有所感触的。但人和人之间的控制的问题不可避免,这是作为高级动物的本能和基本欲望。

看到一些戏剧史资料里强调斯特林堡和易朴生相左的对待女性以及女性权利的观念,我看完戏后不以为意。和导演赵立新的意见相同,我觉得他所表达的就是谁该控制谁的问题(还有我们能不能控制的了我们习惯性认为的一手掌握)的问题,就是两性间暂时的和谐和永恒的冲突,这和他的生活经历是密切相关的。戏剧来源于生活,斯特林堡一生中的三次婚姻都以离异告终,每一次都是短暂的幸福和长时间的互相折磨相交替的痛苦经历,这也是他终生忧郁的一个原因,也促成了他对两性关系消极的观点。所有这些,在作品中都有明显的反映,他晚期的作品,连他自己也不避讳地说自己在剧本中呕吐、倒自己心灵的垃圾。所以我们看这部戏感觉如鲠骨在喉,其实我们看戏的时候,也就是在看斯特林堡真实的生活吧。

倒是对其自然主义的评价很中肯,剧情开始的时候士兵和厨房女佣的偷情就让我们体会到这一风格了。再后来,上尉和妻子争执中的激情戏也十分真实,让人绝望而痛苦。斯特林堡把人生描写成本能和欲望的冲突,对生活作了夸张甚至是有些歪曲的解释。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面对这样的矛盾冲突,谁又能说自己不会偏执偏激,甚至做出如上尉般毁灭的幻想呢?我看生活会该更真实更刺骨,所以我还是认为戏剧冲突来源于生活但还是低于生活,尽管其表现形式会超出我们在平静中观察它时可以想象到的范围,但总是约束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吧。但生活却常常有情理之外的情节,不断不断地发生着……

=======================
人艺观剧小贴士:

1、看小剧场,可以尽可能买便宜的票,尽可能早到场,按秩序排队进场,可以挑到除了保留席位以外的任何你认为最佳座位,但大剧场还是越贵的票越好地说;

2、看完戏可以到对面王府井饭店方便,省得和人在剧院里挤,干净人又少;

3、可以溜达到世都附近吃冰淇淋或者别的也可以,往步行街方向走,可以路过号称北京第二天主教堂“圣东堂”。

看——夜景圣东堂(俺的手机拍的)

 
附斯特林堡介绍:
约翰.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瑞典戏剧家、小说家,堪称瑞典国宝级人物。1849年1月22日生在斯德哥尔摩。父亲是船舶经纪人。1867年考入乌普萨拉大学,曾几度辍学。当过小学教师、报社记者,后在皇家图书馆充当管理员。他在大学时期开始写作剧本,其中反映冰岛神话时期父女二人在宗教信仰上发生冲突的剧本《被放逐者》得到国王卡尔十五世的赞赏,受到召见,并获得赏赐。以宗教改革为主题的五幕历史剧《奥洛夫老师》,是他在研究莎士比亚和歌德等人写作技巧的基础上创作的一部成功的剧本。长篇小说《红房间》(1879)采用狄更斯的手法,对虚伪、欺诈和腐朽的社会进行了尖锐讽刺和猛烈抨击,在斯德哥尔摩风光的描写上也超过了前人,因此一举成名。这是瑞典文学史上第一部带有自然主义色彩的作品。

以往的评论说,斯特林堡在其他社会问题上是激进的,但在妇女解放问题上却是保守的。他的短篇小说集《结婚集》第一集对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持嘲笑态度,而且因其中一段关于圣餐的描述受到法庭控告。他虽然被判处无罪,但精神上所受的打击却十分沉重。1886年写的《结婚集》第二集、用法文写的长篇小说《狂人辩词》(1887~1888)以及剧本《父亲》(1887),都明显表现出他对妇女的歧视。他还曾创作了瑞典文学史上优秀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女仆的儿子》(4卷,1886~1909),以描写群岛风光而著名的中篇小说《海姆斯岛上的居民》(1887),被认为是欧洲自然主义剧本典范的《朱丽小姐》(1888)和《债主》(1889),以及中篇小说《在海边》(1890)。

在1890年以后的7年中,经济窘迫和婚姻上的不幸使他陷入了神秘主义。从1898年起,他的戏剧创作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自然主义转为表现主义以及象征主义,如剧本《到大马士革去》(3部:1~2,1898;3,1904)、《死魂舞》(1901)和《一出梦的戏剧》(1902),用幻想的方式表达了他的悲愤、伤感和绝望。后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历史剧,其中《古斯塔夫·瓦萨》(1899)在布局和人物刻画方面十分突出。室内剧中优秀的有《鬼魂奏鸣曲》(1907)。他的最后一部佳作是剧本《大路》(1909)。晚年从事语言研究,出版过一些很有价值的著作,他还利用自学汉语的知识写了《中国文字的起源》一书。斯特林堡一生共写过60多个剧本,大量的小说、诗歌和关于语言研究的著作,留下书信7,000余封。他的剧作从现实主义到自然主义,又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对欧洲和美国的戏剧艺术有很大影响,对当时的电影事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他的语言研究对瑞典文学和语言的发展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斯特林堡经历了曲折的创作道路,他的作品有的揭露了现实中的矛盾,有的表现出尼采、叔本华等人的影响,曾几次被查禁。晚年支持瑞典工人运动,工人组织为了保障他的生活,捐款4万余克朗。他于1912年5月14日去世。人们在他晚年的居所建立了博物馆。1912至1921年瑞典出版了《斯特林堡全集》55卷和《未发表的著作全集》两卷,后又出版了《斯特林堡书信集》。1979年又决定重新整理出版《斯特林堡全集》,并专门为他的著作编写了一部词典。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