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为巴金‘世界语’梦想喝彩的人,大多分不清宗教性虔诚的背后,往往是惊人的无知”
巴金遗愿,看上去很美
□周质平
巴金以101岁高龄辞世,悼念的文章真是以千百计。说到巴金的遗愿大多提到他晚年倡议建立文革博物馆和现代文学馆二事。这两件事固然是巴金晚年的主要关怀,但还有一项遗愿很少有人提及,就是终其一生,他对“世界语”的憧憬和向往。
文革博物馆虽然至今没有任何动静,但很难说十年百年之后,必无建立的可能;至于坐落在北京的现代文学馆,虽未必是巴金心目中的模样,但至少已经建立起来,对巴金晚年当是很大的安慰。惟独他期望中的“世界语一定会成为全体人类公用的语言”(巴金,《世界语》,《探索集》(北京:人民,1989),页84)这一点,就当前世界语文的发展趋势看来,是绝无可能了。
巴金所谓的世界语是1887年波兰人柴门霍夫(Ludwig Lazarus Zemenhof 1859-1917)所制定的Esperanto。这个人造语言在五四运动前后,曾让不少中国知识分子神魂颠倒,以为语言上的大同世界,转瞬就要在人间实现。伴随着无政府主义的风行一时,世界语成了语言上的“乌托邦”。巴金一生的信仰可以用无政府主义和世界语概括之。巴金的死代表着一个时代———一个信仰“乌托邦”时代———的死亡。
巴金对“世界语”的一往情深,带有相当宗教性的虔诚。他相信“世界语”终必为全人类所接受,这和教徒们相信死后必能进入天堂,相去并不太远。而那些为巴金“世界语”梦想喝彩的人,大多分不清宗教性虔诚的背后,往往是惊人的无知。巴金从17岁(1921)起,就对“世界语”产生了兴趣,一直到年近八十(1980),依旧相信“世界语一定会成为全体人类公用的语言”,这反映了他缺乏语言学的基本常识,和他对世界语文发展趋势的蒙昧。
所有“乌托邦”式的信仰都是理想主义的极致。对不满现状并信仰革命的人带有“致命的吸引”。就如康有为的《大同书》,其胸襟之伟大,眼光之高远,并世无人能及。一读其书,几以为极乐世界,就在指顾之间。而横亘在尘世与乐土之间的惟一障碍,就是当前的制度,眼下的社会。钱玄同在1918年提出废灭汉文,而径用世界语取代的激进荒谬主张,就是这种心理最好的反映。中国人受乌托邦的苦,真可以说是“举世无双”,而今,我们在面对任何空泛理想主义的时候,都应该有一种特殊的警惕。
有些支持“世界语”的人,对巴老一生信仰“世界语”的执著,大致其仰慕之意,而丝毫不提“世界语”从来不曾有过,将来也不会有,任何全人类共同语的功能———它只能是极少数人的“隐语”和“癖好”。这些人往往混淆了使命、道德和语言这三个范畴。似乎只要是怀着道德使命感去做的事,一定是崇高的,纯洁的,伟大的。这种只论动机,而不论结果的态度往往能为最激进的行为和言论,找到最美丽的借口。
1982年11月11日,巴金为上海世界语协会成立,发表了《我的祝愿》贺词,其中有如下一段:
一个真正的世界语者的确是来不得半点口是心非和利己主义的。为图私利而学世界语,无论学得多么好,都是同世界语者这光辉称号不相称的。(许善述编,《巴金与世界语》,北京:世界语出版社,1995。页335)
任何一个语言,包括“世界语”,都只是中性的载体或工具,巴金把“世界语”说成了一个道德的载体,甚至于这个载体的本身就是道德的。似乎只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革命家才配学“世界语”,而学“世界语”的人也都是有着崇高情操的“完人”。这是典型的语言上的“泛道德论”。如“世界语”真有巴金所说这样的特性,这也许正是这个人造语言始终走不出沙龙癖好的一个原因。
当然,在“世界语”这个问题上,也有明白人,周有光在《双语言时代》一文中指出:
用什么语言作为地球村的共同语呢?“世界语”行吗?不行。所谓“世界语”就是“爱斯不难读”(Esperanto)。这种人造语的规则简单,学习容易,但是应用范围不广,图书资料稀少,只相当于一个小语种,不能适应现代政治、贸易和科技等领域的复杂需要,所以联合国6种工作语言中没有它的地位。(《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2004,页160)
这一段话可以为至今还沉湎在世界语春梦中的人,起一些清凉散的作用。
语言这个东西与崇高、纯洁、伟大,都扯不上关系。语言是长期历史发展中“约定俗成”的产物。当今天下,如真有所谓“世界语”则非英语莫属。而英语的垄断性正随着信息化和因特网的普及,进入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这个客观的现实并不因个人的意志、好恶、民族感情而转移。巴金毕生提倡“世界语”,他的动机是崇高的,他的胸襟是伟大的,其奈“世界语”之不具任何“世界性”何?
(作者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教授)
(南方周末)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