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文化展向不向青少年开放引发热议
2006-04-14

性文化展是否能向未成年人开放,最近成为沪上热点话题。位于上海外滩观光隧道的主办方希望将这个展览作为青少年性教育的启蒙基地。然而,主办方的一厢情愿却遭到学校和家长的否决。

  

    中国首个以性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一年前落户上海外滩观光隧道。其中展出的400余件展品主要来自中国著名性文化学者刘达临教授。展览涵盖从原始部落时代以来各个朝代关于性文化的历史文物,共分成10个部分,包括原始社会性崇拜性和文艺婚姻与女性日常生活中的性等。

  

    长期以来,由于各方压力,主办方从未公开表示接受青少年参观,在门口和门票上也赫然标出未成年人在父母或教师带领下,方可入内的醒目提示。但是目前,在该展览展品持有者刘达临教授的呼吁下,隧道营运方面有意向青少年开放展览,并打算实行票价减半,希望吸引青少年参观。

  

    刘达临认为,性不是肮脏的,下流的,性文化的展示可以推动社会学、教育学的发展。目前,博物馆拥有较为丰富的展品资源,也有性教育方面的专家,可以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自然的性教育,打破青少年对性的神秘感。性博物馆完全可以作为青少年性教育基地。然而,展方的一厢情愿却遭到学校方面的一盆冷水。3月初,上海大同中学58位老师在校长和德育室主任的带领下进入性文化博物馆参观,以考察性展览是否可以向在校学生开放,作为学校性教育的一部分。但参观结束后,大部分老师却以展品过于直露为理由,对性展览向未成年人开放投了否决票。

  

    上海大同中学德育室主任张根兴认为,展区内介绍青春期的心理发育等文字展板适合青少年观看,但多数展品介绍性技巧,与学校开展的性道德、性心理教育有出入。涉及性技巧、性娱乐等的展品不适合青少年,并且未成年人未必需要深入了解性历史,学生了解太多,未必把持得住。

  

    面对来自学校的质疑和反对,博物馆展方却认为学校担忧过度,并没有真正领会性文化展的初衷和目的。性文化博物馆执行馆长胡宏霞博士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成长发育阶段,特别是青少年正处在从孩童向成年人发育的过程中,他们的两性特征日益凸现,性心理在萌动,会自我探究关于性方面的知识。

  

   现在青少年可以接触到性知识、性内容的途径非常多,特别是通过互联网。有调查显示,40%-50%的青少年通过网络观看到这类图片。其中网络上大部分还是不健康、不自然、不科学的性内容。如果对青少年不加以引导的话,这些孩子们将会产生不正确的性观念和性知识,对他们的成长不利。胡宏霞说。

  

   与其把放在箱子里盖上盖子,不让人看见,不如开诚布公,帮助学生直面、正视,给青少年一个健康、自然、科学的性观念。刘达临说。

  

    展方表示,尽管现在压力重重,但他们相信,随着人们观念逐步转变,今后还是会向青少年开放。当然,如果向青少年开放,展品会重新布置,一部分过于直白的展品会被抽掉,换上另一部分展品。即使向未成年人开放,也仅仅是暑假等特定的时期。胡宏霞透露,而且针对学生的性教育形式也不局限于只是参观,还将包括向学生赠送卡片,专门给他们讲课、将研究成果制作成VCD等形式。

  性教育不是哪一方努力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性教育应该从孩童时期就开始,一直持续到一个人生命结束的那一刻。刘达临教授说

                                                                                            【转自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