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罕见的大雪,一次繁忙的春运,一个肆虐的流言……
2005年3月,“三家分晋”让坐享荣华20年的“郑老大”首尾分离。用一年时间去判定这次改革的功过显然过于功利,但当“突然”、“神秘”和“惶恐”成了改革的主要特征时,人们怀疑改革本身的草率,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经济学的普遍原理在改革中被束之高阁,一个疑问陡然而生,郑州铁路局的命运是由什么决定的?是否有人以市场化的旗号掩盖着对利益纷争与权衡的讳莫如深?
这样的疑问在审视铁路改革时显得格外刺耳,而种种得不到澄清的流言又使这种疑问雪上加霜。
梳理近年来中国铁路改革的脉络之后发现,所谓的改革不过是一些机构撤并,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轮回游戏,铁路的计划机制根基,丝毫未曾触及。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在各行业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各地方铁路局的主要精力不是用在提高技术水平、改善服务质量上,而是拼命争夺铁道部行政资源的二次分配,这一怪现象自建国初期持续到21世纪,而且没有任何减弱的迹象,堪称一个奇迹。
这也是喋喋不休地争论郑州和武汉之间恩怨的根本原因所在,这样的情景,类似于一个贫苦家庭的两兄弟为争夺仅有的一颗糖果大打出手,孰不知这样的争斗对于家庭境况的改善有害无益。
铁道部仍是高高在上的,这个集立法、裁判和运动员于一身的畸形机构,既是人们热盼中铁路改革的执行者,又是被改革的对象,在这样的悖论下,改革考验的不仅是智慧,更是一种“欲练神功,挥刀自宫”的勇气。
最应该改革的,首先是铁道部本身。
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力看来,铁路改革的实质问题是铁路行业实现政企分开、铁道部职能转变、铁道部的行政垄断被破除、铁路运输企业成为真正的法人实体与市场主体、铁路行业在整体上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其中,核心是政企分开。
退一步讲,即便目前无法以改革来解决根本问题,一个改革过程中公开透明的信息沟通机制总是必要的,这种体现政府公共治理能力的机制,对打击流言和稳定大局的意义大于一切。
(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