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评选“三好学生”的目的,是用公正评选、授予荣誉的办法对各方面都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承认,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并给其他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可是,这个目的在一些学校已经变“馊”了。据4月11日《大河报》报道,南阳市卧龙区教体局向该市第十四小学下达了6个区级“三好学生”指标,该校却将其中的5个分配给了教师子女。在分配指标时,有的年级因教师子女多无法分配,竟然用抓阄的办法产生。
这则消息令人浮想联翩。因政策上的“倾斜”,我国民办教育根本没能力与公办教育展开竞争,于是,公办学校就垄断了辖区公众子女的教育权。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垄断必然转化为特权,特权必然产生不公,教师子女垄断“三好学生”指标只是众多不公之一。类似的情形极其普遍,如电力职工家里免费用电、地铁管理部门全家免费坐车、电信公司职工免费打电话;如这些高工资、高福利部门的职工子弟有更多机会“子承父(母)业”等等。从这个方面看,“三好学生”这个精神产品在这所学校已变成了物质产品,变成了特权的符号或落实特权的工具。
但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好事”,当一件公益活动用牺牲公正的办法拉开帷幕后,不公就会成为既定的动力,牵引着这个事情继续向不公的方向发展。你看,拥有特权的教师们没有满足于“重在参与”这个层次,而是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开始了争夺。于是,没有教师子女的五年级的指标被全部“没收”;于是,他们以抓阄的办法代替公开、民主的评选;于是,运气不好的教师用泄密的办法发泄愤怒……总之,当他们亲手将这项公益活动导演成一场潜规则的闹剧后,也同时作为分赃的丑角亮相在这个舞台上。
表现在企业中的行政垄断已经可恶,当行政垄断的乌云弥漫到以教书育人、培养正义感和道德情操为宗旨的学校时,其影响尤其恶劣
【来源: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