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去看了国家话剧院在先锋小剧场上演萨特的《死无葬身之地》。故事说的是二战期间,几名游击队员在民族解放运动战斗中不幸被捕,行刑的前一夜,面对来自各方面原因引发的恐惧,该何去何从,人性的自我拷问展现了每个人的复杂心态。具体情节不说,下面会放出剧本链接,有兴趣就花点时间看看吧。
我是菜鸟,看到剧本经典、导演和演员阵容强,班底硬,就先入为主觉得剧不会差到哪儿去,剩下的就是静下心来看好戏了……
观剧的过程很折磨人。观众的耳朵里充满了身陷囹圄的游击队员们的嚎叫;伪军的铁棍和铁门时不时就被砸得嘭嘭作响;红色的“鲜血”在小小的舞台上到处流淌……神经脆弱一些的,要做好准备。当然,这不是恐怖片,不过是要把这“境遇”让观者也体会得更深切一些罢了。
在这里拽一个名词——“处境剧”。《死》就是这一种了。当年《死无葬身之地》刚刚正式演出时,对观众产生异常强烈的刺激。演员被“拷打”发出的的尖叫声,使观众无法忍受。一位夫人直挺挺地站了起来,大声喊道:“真是丢脸!”而始作俑者萨特本人似乎也难以承受这种刺激,头几个晚上,只要演到酷刑拷打场面,他就开始喝点威士忌来抵挡这种刺激。这样,在回家的路上,他就有点摇摇晃晃。在酷刑和鲜血的问题上,《死无葬身之地》的确给人的灵魂以巨大的冲击力,它将人们置身于极限境况,使之在生和死之间、希望和绝望之间、坚强和软弱之间、光荣和羞耻之间遭受最痛苦的折磨和拷问。
赵寰宇演的索比埃,是这出戏里让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我身子骨不结实,神经脆弱得像个女人。”这是他对自己的评价。他软弱,在还没有被拉到楼下之前就已经怀疑自己会招供。可他在戏里死得最精彩,在敌人看出他的弱点,第二次刑讯逼供的时候,为了战胜敌人,更为了战胜自己的脆弱,他骗脱枷锁,突然跳上窗台,对阁楼上的战友喊道:“喂,上面听着,我没有说!晚安!”纵身跃下。“晚安”,随着他的身影,也飘在将雨的空中,渐逝渐远。说实话,看戏的时候很吃惊,第二次他被拉下楼时,我已经为他猜测了招供的剧本了。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对“生”的依恋,往往使我们近乎懦弱,索比埃在折磨中经受了拷问,也回答了自己的问题。
小孩子弗朗索瓦,这孩子要招,被掐死了。在被抓以后,他说:“我来找你们的时候,你们跟我预先打过招呼吗?你们对我说,抵抗运动需要人,你们可没有说抵抗运动需要英雄。我这个人不是英雄!不是英雄!我做了人家叫我做的事:我散发过传单,运送过武器,你们说我情绪一直很好。但没有人告诉我最终等着我的是什么。”这孩子的形象应该是比较正面的。至少我对他没有丝毫的厌恶感。在我以前看过的主旋律文艺作品中,没有想就做了叛徒的人,或是心里斗争了很久决定要背叛的人几乎都被塑造成一边倒的汉奸角色。我也从来没有在一部剧里听见过这些心里斗争的心声。《死》剧很纯粹地表现了出来。当然,要求一个15岁的孩子能看清楚革命是什么,不现实。所以我也并不认为,萨特想在这告诉我们:在决定之前就必须想清楚后果。他只是想说,大多数人都不是英雄。
随着情节的发展,不同的选择推向不同的人,甚至涉及那些伪军。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当然这里讨论的是具有人类意识的意思。让的到来使他们的死和抵抗成为了具有价值的行为。他们要不顾一切使让脱身,甚至不惜杀死15岁的小弟弟。一切真的只是为了“胜利”吗?当他们成功的让若望脱身后,他们又重新面对着选择,生和死的选择。这是关乎“尊严”的选择。当希腊人卡诺里说出:“……人家根据你的整个一生来判断你的每一个行为。……剩下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世界以及你在这个世界上的所作所为,咱们的伙伴以及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萨特站在一个本来没有什么文化的希腊人身后发话了。
萨特说:“行动吧,在行动的过程中就形成了自身,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此外什么都不是。”这出戏完全响应了这句话。行动中追问的生命的结果和价值,被我认为是萨特在这出戏中对他坚持“存在主义”的诠释。
多数人都不是英雄,自由主义也没有什么本质的错误,只是,也许我们需要看清自己,我们为什么而存在,存在于什么状态,看清了,即便是懦夫,那又如何呢?
剧本链接
附话剧《死无葬身之地》介绍:
时间:2006年4月6日-2006年4月15日
场馆:东方先锋剧场
票价:50(学生票)/120/180/
中国国家话剧院再度上演法国哲学家、剧作家萨特戏剧名著,不以情节的曲折纷繁、叙事的精心雕琢取悦观众,其精髓,是剧中人向自我的肉体与精神的极限挑战,以及灵魂的自我审视——
演出单位:中国国家话剧院
导演:查明哲
主要演员:冯宪珍、王卫国、韩童生、赵寰宇、徐卫
现在起购买《死无葬身之地》、《哥本哈根》、《夜色迷人》任意剧目,即得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戏剧学博士张先《戏剧创作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讲座入场券。名额100人,送完即止。时间:4月23日16:00-18:00,地点:东方先锋剧场。
萨特名剧《死无葬身之地》描写了二战期间,几名游击队员在民族解放运动战斗中不幸被捕,行刑的前一夜,面对来自各方面原因引发的恐惧该何去何从,每个人彷徨、无助、绝望等心态,人性最深处无论美丑都被作者表现的淋漓尽致。
以“存在主义”著称的萨特,塑造了一个个受辱于贝当政府法西斯魔窟中的英雄。其神、其貌、其情境极具张力。尽管他们的经历各不相同,在酷刑面前也表现了不尽相同的行为方式及心理历程,但他们最终都用自己坚实的脚步跨越了一堵面对死亡而产生恐惧的“墙”。使观众在“折磨”中领悟到了些许人生的真谛。他们议论着、思索着、兴奋着,一种激情油然而生,进入一种欲辩忘言的境地。《死无葬身之地》是一部处境剧,剧中人处在面临酷刑和死亡的极端处境做出抉择,以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和自我超越。当代社会中,不论逼不得已还是在所不惜,人总会不得不面临诱惑和挫折,谨以此剧作为一种提醒和反思。
1997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前身之一的原中央试验话剧院首次将该剧搬上中国话剧的舞台,也是留学归来的戏剧博士查明哲献给中国话剧观众的处女作和成名作。该剧重在思辨人在极端处境中对自身灵魂的深刻的多方位思考,从而探索人的存在价值。导演查明哲根据中国观众的审美取向,强调了反法西斯战士在残酷迫害面前的深沉思考,以及他们反复地对自身灵魂审视的最终结果——不屈。该剧久演不衰,2005年演出时曾出现未启动公开售票便已预订一空的情况。
《死无葬身之地》作为当年国家话剧院的建院大戏,有足够的理由搬到大剧院的舞台上,但导演查明哲选择了小剧场。他说:“大家进入到小剧场的戏剧空间,首先给他一种震撼力,让他感到根本不是平凡的生活空间,剧场感觉就建立起来了。再者,情境设置出来之后,戏的内涵、演员表演、角色生活,都找到了一个厚实的种子,在这当中,我可以尽想象调动它,而不会受阻碍,演员就能很好地去生活,表演,强烈地表现,同样观众也能强烈地去感受。”
剧中无论是演员坐入观众席中,还是弗朗索瓦跑到场地中呼喊救命,还是最后演员对观众的发问,都使戏剧显出一种“亲和力”,拉近了观众,也更容易把观众带入戏中。在小剧场,几乎看得清演员脸上的细部表情,每一次思考,停顿,音乐的响起,以及道具的安排,都使观众沉浸在戏的情节里,渐渐地和演员共同呼吸,共同动情,共同完成整个表演过程。
特殊说明:周一,周二休息。
票价说明:50元为学生票,请凭学生证购买。学生票入场时将查验本人学生证请购买学生票的学生朋友当天携带学生证入场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