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新型半工半读教育
2006-04-12

创建新型半工半读教育

寂静山林http://www.e0575.cn/read.php?tid=531551&fpage=1

教育问题是综合性非常强的一个重大问题,牵一发动全身。我国教育的许多问题都出在教育部门与科技、经济、文化等教育需求部门老死不相往来。社会已全面向市场经济转型,教育部门却还是大一统的计划体制,极为缺乏市场意识,不知道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不知道当今和未来社会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界成了一个封闭僵化的“计划经济最后堡垒”。现在大量的学生找不到工作,而社会上各行各业又抱怨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教育内容和方法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从教育决策的源头改起,应由国家最高权威部门主导,让政府各部门官员和科技、经济、文化等部门第一流的精英都参与教育决策,使教育决策系统成为一个眼光长远、综合性强、高度权威、与科技发展密切联系、对社会变化反应敏捷的机构。这个机构要有两个触角,一个触角伸向国内外科技、经济、文化等教育需求的第一线,迅速收集实践中的变化信息,弄清当今和未来社会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就需要在各个行业建立许多信息点,形成快速的信息反馈机制。另一个触角伸向国内外第一流的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随时吸纳他们的思想和观点,成为教育决策的理论指导。僵化封闭的教育部门自己关起门来做教育决策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学校也应大力加强学生的实践环境,半工半读教育不但可以增加学生们的实践经验,还在于可以养成劳动习惯和观念,解决问题、创新精神、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等技能的培养,对于技术领域来说,就是反复实践,不断总结规律,指导实践,反复无穷,实践出真知,技术的积累源于实践。理论来自实践,理论又指导实践,在新的实践中接受新的检验,才能证明自己的新价值。尊重经验,更应尊重创造,用新的创造去丰富、完善经验,实践出真知啊。而且我希望半工半读教育可使贫困的学生不用交一分钱来读书,他们用自己的工作和薪水来交学费,而学校和相应的企业联系,或者学校自身建设这样的企业、环境。从实践中培养青少年实践与创新能力,使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而不以“以劳养学”为主要目标。

天时:借着 “十一五”规划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建议,我认为只有这种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职业教育方式才能打破教育界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知识的劳动者。

希望借着 “十一五”促成立法制定《鼓励新型半工半读学校办学条例(草案)》,并支持建立“全国半工半读自力求学基金会”。这里指的是促成立法鼓励和支持,内容是“规定新型半工半读学校办学原则、办学指导思想、学校教学管理和校办企业管理规范,同时对投资办法多样化、校企收益合理分配及税收减免政策做出具体规定”,还有“通过媒体广泛宣传半工半读自力求学新观念和新方法,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面向海内外人士募集新型半工半读学校启动资金,并制订基金会资金监察和管理办法,定期公布基金会资金收支借贷途径和发挥效益情况等。

地利:农村失学生、贫困生不全部集中于某地,相对集中的地区也是地广人稀。我认为创建新型半工半读学校,是为了解决“老少山边穷”地区,“优先实现普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这些地区失学生、贫困生最多,经济发展也相对落后。同时,这些地区地广人稀,失学生和贫困生分布面很广,不可能就地建校半工半读,加之发展经济的条件也差,实现自力求学谈何容易?也正是从这些情况出发,我们才提出了新型半工半读学校改革方案,实行“一学年三学期每学期四个月”的新学制,学生分班轮换每学年在校学习两个学期,并在校内外参加生产一个学期。这样,新型半工半读学校就打破了贫困地区的地域局限,可以选择交通方便、资源丰富,而又靠近市区的地方建校,把附近甚至偏远的失学生和贫困生集中起来,组织他们“劳学结合”,培养他们“互助合作”与“自理、自立、自治”的现代意识。我们称其为新型学校,其所以“新”就在于此,把贫困地区的“地不利”,人为地变成“地利”了。

人和:谈到“人和”问题,其实就是利益问题,只要大家都有利可图了,人心自然就和到一块了,要办企业或者开展勤工俭学,就要有利润,无论农村合适的项目、城市合适的项目,都有一个企业性质的运作,要找到真正合适,且一定要营利的项目,这是一个寻找商机的问题(这是另一个问题,暂不涉及)。从宏观来讲,我国不仅正在形成市场,而且已经进入“WTO”,外资纷纷进入国内,各类企业争先面向海外,应该说是商机无限。全国人大应根据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制订《鼓励新型半工半读学校办学条例(草案)》,鼓励新型半工半读学校办学原则、减免税收等。牛顿说过力量是速度改变的原因,同样利益就是革新的动力,我的想法就是建立不同的利益,首先孩子们和需要再接受培训的人通过先学习后交费可以先得到教育的机会、就业的机会,广大居民不会为此支付经济上的支出,其次,由于采用新型半工半读教育,工厂、公司可以有大量从业人员,可以减少经营成本,而学生们也有了别于传统的实践环境。市场经济以利润最大化为生存动力。只要能赚钱,它什么都可以作,既然办教育既得名又得利,还可以为企业未来作预备力量,有什么理由不作呢?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