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工半读学校是我国失学青少年的希望
2006-04-12

半工半读学校是我国失学青少年的希望


编辑同志:
两会期间,外国记者向总理提出:中国如何用不多的经费发展很大的教育?总理希望教育工作者一年内回答这个问题。
所以发来两篇文章以抛砖引玉。
江苏洪泽 江苏油田技校 张俊杰
2001.3.5.

半工半读学校是我国失学青少年的希望
张俊杰
(
扬州石化厂教培中心 江苏江都)
[
摘要]面临家庭贫困学生失学严峻情况,提出半工半读学校教育改革构想:简化基础课和常识课教学内容,根据市场需求和校办企业生产经营实际自编教材,实行一学年三学期(每学期三个月)分班间隔学习轮换生产制度,坚持“教师是向导,学生为主体”指导思想,以劳养学自我发展,培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把半工半读学校建设成为我国失学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学习基地。
[
关键词]失学;青少年;半工半读;以劳养学;全面发展

12
18岁青少年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我们常常不幸地看见,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失去了双亲,常常流落街头马路,或者因为贫困失学,日渐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也是我国本世纪末普及义务教育的严峻问题。由于老教师职业道德习惯的驱使,我不能不长期思考和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
一、半工半读学校是收容流浪和失学青少年的可行途径
勤工俭学、半工半读,曾经是革命前辈出国留学的办法,五十年代中央领导曾经在国内倡导试行。但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潮的冲击下,这种办学形式至今没有形成一种体制。我认为,在各级政府和社会群众的支持下,半工半读学校可以依托校办工厂和农场,逐步实现办学经费自给自足、自给有余和自我发展。这样、半工半读学校就可以收容流浪和失学青少年,为他们创造一个长身体、长知识的良好环境,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二、半工半读学校教育改革构想
半工半读学校应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原则,在教学内容和教学体制方面不断探索、改革和完善。半工半读学校应首先从初中阶段开办,待体制健全自给有余良性循环的情况下,进而向高中和小学阶段发展。半工半读学校应把普通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建立以职业教育为主择优升学为辅的机制,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提倡“科学求实、团结互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一)、教学内容的简化:
采取现行中学对应教材
A
、基础课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B
、常识课根据现行教材简化合编
社会常识课包括:政治、历史、音乐、美术
自然常识课包括:地理、生物、卫生、体育
c
、劳动技术课根据市场需求和校办企业生产经营实际自编教材。
(二)、教育制度改革
半工半读学校教学活动安排,通常是半天学习、半天劳动,其他教学计划与普通中学相同。但是,这种学制,不适应生产连续作业要求,尤其不适应农业和养殖生产规律,因而校办企业生产经济效益很低。正因为这样,现在各类学校附设生产企业,完全雇用劳动力赚钱,已经失去了学生劳动教育的积极意义。为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可以改变现在普通学校一学年两学期和寒暑假制度,为半工半读学校一学年三学期(每学期4个月)分班间隔学习轮换生产制度。学制改革以后,半工半读学生一学年中两个学期完成文化课学习,间隔4个月(1个学期)参加校办企业全日正常生产劳动,基础课毕业参加普通初中统考。学生轮流倒换学习和劳动,就可以实现学校全年教学与生产连续运转,既保证了文化学习时间,又保证了生产经济效益,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提供学校经费的双重目标。
这种学制不仅适应半工半读需要,而且可以选拔品学兼优学生连续跟读,提前完成学业升入高一级学校;轮换生产劳动为学生提供了参加社会实践和劳动锻炼机会,有利于青少年理论联系实际和素质全面发展。学生初中毕业十六至二十岁,有了自学文化基础和专业生产技术,可以留校就业扩大生产规模,也可以升学或进入社会劳动队伍。
三、半工半读学校教学和生产管理办法
半工半读学校团、队、班建制同普通中学,在教学和劳动生产中坚持“教师为向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实行学生自治。
学校行政管理接受当地民政局和教育局指导,建校经费由民政局组织监督募集,教育局设立工读义务教师协会(以退休教师为主),由协会招募并向学校推荐义务教师签订任教合同,义务教师任教期间学校提供食宿,学校生产发展自给有余也可适当发给生活补助,任教合同以13年为期。学校由民政局、教育局,校长、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董事会,集体议定聘请校长和教师,审批和检查学校教学与生产年度计划,实行学校经济公开、独立核算,所有资产和经济积累属学校集体公有,杜绝私人侵占和流失。董事会主持三年选举一任校长,校长在董事会领导下执行法人代表职能。
四、半工半读学校试点和发展计划
如果上述措施得到国家教委和民政部研究认定可行,则应联合发文责成各省市设点试验,每年统计汇总研究改善办学方法,三年总结取得试点成功经验,则应按地区(市)制定规范设置半工半读学校具体方案,贫困县区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试点建校。招生应以孤儿为优先,逐步扩大到失学青少年和残疾青少年。
半工半读学校建设应发扬延安抗大办学作风,以“勤俭节约、安全实用”为原则,不追求“大、洋、全”的外在形式。校舍可以借用国家或集体闲置房屋,也可以按学年逐步扩大基本建设,还可以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建校。初办学建设面积200平方米招收40名学生,校办农场占地12亩,力争粮食自给,并根据当地市场需要,发展种植、养殖和加工制作生产,逐步自给有余增加积累,不断扩大教学与生产范围和规模。
五、半工半读学校发展深远意义
半工半读学校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救助青少年自力求学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的有效形式。半工半读的实质是劳学结合、以劳养学,是直接实施劳动教育的场所。劳动教育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起点,是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基础。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缩小,劳学结合日渐成为教育方向,半工半读学校将成为德智体美劳教育全面发展的基地。
据《半月谈》第379期介绍,杭州市儿童福利院收养孤残儿童250多名,占地1.5万平方米,儿童生活费年支付46.5万元,87名职工按月均工资500元计算年支付52.2万元。该院不算固定资产和教育教学经费,仅此两项每年国家支付98.7万元。近两年有3000名个人和30多家企业,为该院捐款近100万元。按照半工半读学校建设方案实施,仅仅用该院不到3年的经费,就可以使全国30个省市各开办一所半工半读学校,以劳养学自我发展,至少使3600名孤儿走上自力求学的道路。
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需要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没有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就没有中国的独立自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半工半读学校,是低投入高效益的教育实业,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熔炉,是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学校,因而是党的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正面临着平均每年流失400万名中小学生,其中有100万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严峻局面。”(96.10.5《党员特刊》)成千上万的孤儿,成千上万的失学青少年,在呼喊,在等待,在举踵期望我们的共产党员和老教师们,期望有仁爱之心的社会贤达和有识之士,为半工半读学校的诞生和发展,尽心尽力无私奉献!
1996年10月10日于邵仙河畔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