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网站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
——————————————————————————
云南希望工程助学变奖学
2006年04月12日
针对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实际情况,我省希望工程的资助方向做出相应调整,从过去帮助农村贫困学生能走进校门的助学行动,变为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留得住的奖学行动,资助的标准也有所提高。
省青基会经过一年多的调研,了解到我省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后,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贫困孩子家庭的经济负担,解决了贫困学生进校门的问题。同时也了解到,我省仍有60多万平方米的危旧校舍需要改造;630万中小学生中,贫困生占46%。加之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实行校点收缩、集中办学的力度加大,寄宿的学生增加,贫困生的生活问题成为他们有书读后能否留得住的关键。省青基会调研论证结果认为,希望工程这项事业仍大有作为,但必须对资助形式作出相应的调整:一是针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结合农村寄宿制学校住校生每月最低生活费需求和多数捐方的承受能力,参照物价上涨因素,结对资助学生的资助方向由过去主要用于解决贫困学生书本费变为主要用于品学兼优、家庭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活补助费用,资助标准也较过去有所提高。二是针对集中办学的乡村学校学生宿舍普遍紧缺的实际,今后希望小学建设由过去主要修建教学楼变为主要用于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的修建。三是针对希望小学普遍存在师资力量弱、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希望工程也将把师资培训、改善办学条件作为资助的主要内容。
据悉,新接受的捐款从4月1日开始按调整后的标准执行,而资助新标准将从9月1日新学期开始执行。(来源:云南日报 作者:刘薇薇 冯巧妹 网编:方礼)
—————————————————————————
看到这则新闻之后,我的第一个感受就是“希望工程”正在与时俱进。曾经仔细搜寻过记忆库,我发现自己知道的最早的一个全社会共同积极参与的公益项目就是“希望工程”。我个人觉得,他应该是中国最早的也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一个公益活动品牌。他的出现非常符合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的需要,可以说是应时而生。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社会也较之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了很大改变。特别是在前不久,国家加大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力度,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人上小学的费用就将全部由国家承担。在此时,曾经使无数失学儿童重返课堂的“希望工程”好似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但是这个品牌并没有失去他昔日的光芒,及时进行了调整。希望“希望工程”能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