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这个“解构主义”这个语汇很时髦,只要是颠覆搞怪的东西,就往这么悬的概念靠。
一旦我们在脑中追问究竟什么是“解构主义”,就陷进德里达的这一套“消解语言及其意义确定性的策略”陷井——任何定义都会被重新解构,我们的生活应该是不可被理解的。所以,解构主义也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只是可以让你知道,在尼采宣称要重估世界价值的时候,这一切,悄然而至。解构主义强调语言和思想的自由嬉戏,态度我很喜欢,但这种自由的哲学会被绝对的自由消解掉。这种先天的矛盾,和生活不谋而合。
生活的矛盾,存在于对自由的追求和必须牺牲一部分自由换取另外一些满足感的体验上。每个人对自己的世界都有一套标准和时间表。张爱玲看待恋爱问题时也提到两个人的时间表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妥协的结果。不管爱情也好,工作也好……时间表、路线图都需要协商决定,可是最后敲定的应该是具体的操作方法,而不包括情绪吧。个人化的情绪应该是自由的,如果连这种真诚的自由都缺失了,那感情还能够发自肺腑么?我想若是牺牲了真诚,那得到再多也无法弥补内心的能量损失,爱情、事业的动力以及生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