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份中学生的调查问卷引起了我的注意,普遍中学生感到“不快乐”,近九成的
中学生“感到郁闷”,仅有10%的中学生表示平时不太“生闷气”。
如今,“郁闷”已经成为不少学生的口头禅。在衣食早已无忧的今天,学生们为什么感受不到幸福,体会不到快乐?在通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他们为何依然感到孤独?究竟是什么样的压力,使他们“无法呼吸”?
调查给出了答案,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缺少自信,常不快乐
调查显示,如今孩子的自尊心往往很强,在许多事情上总存在好胜心,“胜利”的当然会信心百倍,倘若经历屡次失败,就会变得缺乏自信,从而情绪低落,感到不快乐
第二,不懂关爱,不懂感恩
调查显示,31%的学生习惯并喜欢独处,3%的学生一个朋友都没有,充分暴露了缺乏交往的现状
第三,过早感受压力
调查显示,57%的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太大,位居“郁闷之源”榜首,主要表现在“考试压力大、感觉很累”“补课太多、没有双休日”“成绩提不高”等问题上。虽然国家一直在强调给学生减压,但是实际上,真正能敢于去减压的学校又有几家?
毫无疑问,切身体会者的感受是最为真实的。我们可以看到,现如今,在中考、高考大棒的指挥下,“升学”成为学生一切的一切,核心的核心。在学校,他们每天过着“三点一线”(教室、食堂、厕所)的“囚徒”般生活,回到家里,还得马不停蹄地完成诸多机械般的作业,双休日也概莫能外。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更多的筹码,不管孩子有无兴趣、乐不乐意,强迫他们学钢琴、学舞蹈、学书法、学绘画、学计算机……他们被当作是一个没有思想、没有烦恼、没有矛盾的“收录机”,没有自已的空间和时间,甚至连“好好睡一觉”也只能是一种奢望。在这种环境下,换作是你,能不郁闷吗?
难道我们要培育“郁闷”的一代吗?如果您真的关爱孩子,给他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