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哀思多样情:中国人在“清明”学习感恩 (图)
2006-04-05

科学祭祀 让清明文明起来

  传说中清明是2500多年前一个中国君主为一名曾在危难中舍身相救的忠臣设立的纪念日。这个后来逐渐演变成全球华人纪念祖先的特殊日子,在今天已成为广大中国人学习感恩的重要时机。

  随着清明临近,上海青浦的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内,上海红十字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刑警之魂纪念墙、劳模丰碑园等几个特殊馆区迎来了络绎不绝的祭扫人群,其中绝大多数都不是安息在这几个馆区的亡灵的家人。

 

  4月3日,四川省华蓥市阳和小学的少先队员们来到“华蓥山游击队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祭奠先烈。华蓥曾是江姐等革命先烈战斗过的地方,是“红岩精神”的发源地之一。新华社发

  纪念公园副经理伊华说,自从这几个馆区2002年建立以来,每天都有不少人前来献花、凭吊,而这几天,许多人在替亲人扫墓之后都会自发前来祭奠这些为社会留下宝贵财富的人们。仅上周双休日就有6万人来到这几个特殊馆区,这一数字到清明当天预计将达到15万。

  4月4日,武警沈阳指挥学院的学员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缅怀烈士。当日,武警沈阳指挥学院上百名官兵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缅怀先烈。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虽然也许只是一支白菊,一个鞠躬,生者却能通过逝者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在人生长河里去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伊华说。

  史料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途中,跟随他的臣子介子推为保其性命从自己腿上割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将隐居山林的介子推去世的日子命名为寒食节,举国哀悼,这个节日后来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清明节。

  虽然强调“舍身取义”的中国传统价值观近年来受到“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的侵蚀,但奉献者依然在当今中国社会备受尊崇。

  4月4日,武警战士在合肥市新落成的“警魂墙”前向英烈敬献花圈。当天,安徽省约500名人民警察和武警战士参加了在合肥市举行的“警魂墙”落成暨公安民警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挂牌仪式。“警魂墙”上镌刻着247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安徽牺牲的公安机关革命烈士、因公牺牲和已故荣获全国公安英模称号民警的名录。新华社记者王雷摄

  中国共青团2002年发起了“清明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民族魂”活动。5年来,参加的网站从首届的200家迅速增加到现在的千余家,参与人数从最初的100万跃升到目前的1000万左右。

  署名为蔡冬倪的网友留言:中国的英雄们,我深知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你们以无私的奉献和甚至是以生命的代价换来的,请接受我的鲜花和真诚的敬意。我们将永远记住你们。

  虽然“网祭”这样新兴的纪念方式越来越普及,更多的中国人仍然依照传统到先人墓前洒水、焚香和献花。

  4月3日,济南一名女青年在网上祭奠已故的亲人。清明将至,各地迎来祭扫高峰期,网上祭扫、鲜花祭扫等多种文明祭扫方式被人们接受和采用。新华社发

  在四川成都一家公司工作的罗凯提前请假,打算在清明当天随家人到远在百公里外的一个山村为爷爷扫墓。这位对“网祭”表示“双手赞成”的年轻人对古老的凭吊方式同样不排斥。

  罗凯说:“爷爷是最疼爱我的人,也是我最尊敬的人,在清明表达我作为一个后辈的感激和哀思是理所当然的,至于方式并不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显洋认为,就道德层面而言,一个社会所有成员都应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是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而要做到这一点,每个人都应怀有“感恩之心”。

  他说:“孩子祭奠先辈,网民悼念英烈,受捐者感谢捐助者,这无不体现了一种感恩的情怀。一年一度的清明用流传千年的传统提醒当代中国人在追思中学习感恩,而这也正是当今中国建设道德文明所迫切需要的。”

  4月4日,一名女民警(前)在合肥市新落成的“警魂墙”前瞻仰烈士名录。当天,安徽省约500名人民警察和武警战士参加了在合肥市举行的“警魂墙”落成暨公安民警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挂牌仪式。“警魂墙”上镌刻着247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安徽牺牲的公安机关革命烈士、因公牺牲和已故荣获全国公安英模称号民警的名录。新华社记者王雷摄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