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清明节习俗:烧“吐勒希”祭奠祖宗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东乌珠穆沁旗萨麦苏木苏和的家里,这几天一直很热闹,全家上下已经开始为清明节准备祭奠用品“吐勒希”了。
蒙古族青年苏和向记者介绍说,按照传统,清明节要烧“吐勒希”给祖宗上供。“吐勒希”包括炒米、黄油、鲜肉、茶叶、枣、布块和纸钱等。苏和说,有些村屯还要宰杀猪羊并在坟地上搭起锅,向先人坟墓献馐斯(全羊)。
据了解,蒙古族人民在清明节祭奠时,一般对老祖宗(五世以上者)坟墓,各家要共同祭奠。之后,把祭奠后剩下来的酒食聚集在一处,人们按辈分、长幼依八字形排坐,由长者给每人分酒食,接受分赠者向长者请安问好。
不同地区的蒙古族祭奠习惯也略有不同。在通辽市,清明节要到祖坟上添土祭奠。添完土后,共同喝稀粥,吃布胡勒(全羊),然后到附近打猎。在兴安盟,清明节当天吃乌审肉(冬季留存的肉),同时分送给邻居,清明节前后3日上坟祭祖。
民俗专家:别让清明节过得“貌合神离”
公司“代客扫墓”引发争议、扫墓行为导致山林火灾频发……随着一年一度清明节的到来,清明节的过法再次成了公众的关注点。
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民俗专家吴露生建议,今人过“清明节”,宜耕种,宜追远,但不要让一些陋习破坏了这个节日“气清景明”的初衷。
几千年来,祭扫先人是“清明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吴露生表示,今人过“清明节”,应该适当转移注意力,注重其核心价值,而不能拘泥于民俗一些负面的表象。
“‘清明节’内涵的精华部分在于,向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因为他们的辛劳和奋斗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这是一种尊重生命的仪式。”吴露生表示,重扫墓形式,甚至引发山林火灾,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误读。
吴露生认为,“清明节”还应强调继承古人“抓住大好春光进行生产”的初衷。他说:“清明过后,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和‘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吴露生还表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很好地整理、保护它的内涵,还它肃穆、优雅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