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应当如何
2012-08-30

NGO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应当如何

2012-08-30         来源:NGO发展交流网

  继续一系列有关NGO内部管理、运作的日志,这是系列日志的结尾篇,拖了较长时间,才完成近期自己承诺自己在NGOCN社区上的工作。
  
  之后如有时间再探讨新话题。再,如有时间,再整理之前的讨论,使之更有系统些。呵呵。
  
  关于工资问题,是NGO、公益圈子常提起的问题,而且频率有点儿高。这篇日志,尝试探讨、厘清一些问题,希望有助于弄清楚我们是想解决什么的问题,是抱着什么的价值理念和社会分析。
  
  一些现象:
  
  1、低工资有没有被当作一种公益营销﹖
  
  一些机构负责人很喜欢介绍工作人员的低工资状态,一则是显示机构的资源匮乏,二来显示工作人员的热情。这可能是真实而又令人动容及敬佩的情况。
  
  但如果当你发现那个机构分店开完一家又一家,财务状况又不算太差,他可能就是利用低工资进行筹募资源的营销。更甚者,不知道为什么机构的财务运作很神秘,那么你有权往想得最差的方向去提出质问。
  
  2、是志愿者/实习生还是工作人员﹖
  
  有两三名志同道合者,共同创立机构,由于暂时找不到资源,因此他们都以志愿者身份担任全职工作,但由于只有少量支持者捐赠的款项,所以只能领取少量津贴。
  
  又有一名医生,报名参加了全职的志愿者,到疫区服务。
  
  有一名学生,对公益工作很有兴趣,但缺乏经验,于是在毕业后参加了一个为期一年实习计划,期间参加了一系列的培训及学习,并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尝试开展一些小型活动。由于实习期间积极投入,成长快速,实习期结束后,申请多个职位,都获得了面试机会,成了“抢手货”,于是找了一份正式的NGO工作。
  
  有一名毕业生,很想进入公益机构工作,找不到相关的工作,便进了一个机构担任志愿者,而任期是一年。任期内,其负责的工作与正式员工无异。进入后,发现机构有多名毕业生同样当这样的志愿者,他们领取的志愿者津贴只有正式员工工资的三分之一以下,但大家都抱着希望日后有机会转为正式工作人员。
  
  前三者说是志愿者,大家会觉得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志愿者还是编外工作人员,就没有那么容易确定了,但有编外工作人员的嫌疑,可作进一步的了解再去判断。不过,无可否认,NGO确实存在想聘工作人员,却又只给志愿者的名份的情况。
  
  3、是工资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公益领域,既存在拿着略高于最低工资标准的苦行青年,也有毕业三、五年,工资已有当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是那个不知如何被统计出来的比较高的平均工资)两至三倍以上的青年。既说明了草根NGO缺资源,也说明NGO缺有经验的人才。
  
  不过,我想探讨的是,即使是后者的工资,要应对住房、子女教育问题,也有困难。那么这时候是要求加工资﹖还是希望这些社会问题能被解决﹖从个人角度,最好两者均可。但从合理性而言,加工资的理据是什么﹖
  
  4、工资增长制度应当如何﹖
  
  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机构制订了完整的工资架构表,工资增长由两个部份组成,一是增薪点,只要表现合乎要求或良好,就可以获得增薪点,二是,按照CPI(通货膨胀)增薪,由于CPI反映物价,所以各人均可获得CPI的增薪率。可是,有朋友就会反映,现在刚出来工作,无论哪个岗位,起薪点都会较低,NGO不一定特别低,但问题是由于每年的增薪的速度较低,以增薪点加上CPI,低于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率,虽然这个官方数据有水份而偏高(而CPI则比现实情况偏低),但由于刚毕业的人,前数年通常处于工资较高的增长期。
  
  另一种相关例子是,一名从业者,在一个领域工作五年,有相当的经验,跳槽至某机构,获得该职级的第8个薪点(共有12点),另一名一直在该机构工作了五年且条件相若的员工,则只是薪酬表的第6点,工资反而低了。跳槽加工资,可能是不同机构之间的资源有差异,而这个例子,则反映机构内部的工资激励机制不合理。
  
  5、这样的奖金安排会带来什么问题﹖
  
  多年前曾经听说过一个NGO在与员工的合同中注明,如果员工可以成功申请项目资助,将获得某一比例的提成。由于项目资助一般是实报实销,所以我一直很好奇,提成的款项是透过造假账获得,还是来自于一些非指定用途的个人捐款,而当捐款者知道其捐款被作为提成了,会作如何感想。至今真相未明。
  
  还有另一外的例子是,某机构的员工收入分为两部份,一是基本工资,一为按工作表现而发的奖金,奖金占总收入的比例高达一半,员工月入非常波动,有时只有全额收入的一半左右。这个机构在刚成立的五、六年,几乎每两、三年,下属员工就会换一遍(因员工流失掉)。
  
  对于员工给予收入上一定的激励是可以接受的,但不合理的激励标准,以及过度波动的收入,将使员工的表现趋向产生扭曲,与公益工作或想达致的目标理念相违背(不过,也确有个别NGO并不在乎这些),也可能造成团队内部的分化。幸好,很少NGO会采用以上两个例子的方式来订立员工的工资制度。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