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教密宗谈投资修炼
2007-03-16

2007年03月15日
 
  李云峥
  自从彼得·圣吉的《第5项修炼》成为管理学畅销书之后,学习型组织、终身学习概念也随着各种管理实践活动成为家喻户晓的热门词汇。
 
  正当中国A股市场火爆了一年多之时,“学习”二字似乎也成了当下股市的热点之一:一方面,关于南京小学生炒股炒基金的报道成了茶余饭后的话题之一,而围绕小学生炒股到底是好是坏的讨论也煞有其事的热乎了一阵;另一方面,中国证券业协会编印的《基金投资者教育手册》将在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代销机构发放,一场基金知识普及和投资风险提示的宣传活动悄然拉开序幕。
 
  学习和修炼的区别是什么?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是一般意义上的学习,而从身体力行中寻找智慧、修正行为可看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或者称之为修炼。前者的典型为寺庙中念经的小沙弥,后者以行走在路上的苦行僧为代表。从这个角度回看前面的两件事:对于中国“小大人文化”略有知晓的人都知道,所谓的“小学生炒股”充其量也就是在家长指导下的理财概念教育而已,更多属于“可能有这事,但事情本身未必是这样”的眼球效应范畴;而《基金投资者教育手册》作为投资、选择基金的知识技巧科普,属于“扫盲”式的基础工作,若是归于投资学习和修炼的范畴则有牵强附会之嫌。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市场是最好的老师,而股市是个讲求以自我修炼为主的江湖。也就是说,就实际效果而言,对于纸上知识突然有“醍糊灌顶”般深入感知,往往是有切身感受之时。投资大师安德烈·科斯托兰尼在其《一个投机者的告白》一书中曾经这样描述盈亏和投资学习之间的关系:必须要在盈亏之间建立很好的规律性,即多从亏损的交易中学习赢的方法,而不仅是从获利的交易中学习。
 
  可见,实践加思考的过程是任何教育和学习都不能取代的投资修炼过程,虽然这个过程因为各人情况的不同也必然具有不可复制性,不过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过分顺畅的日子如同一杯白开水倒进沙堆里,过去就没了,而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都是在跌宕起伏中获得的。这不禁让人想到了密宗欢喜佛的传说:婆罗门教的国王毗那夜迦残忍成性,于是释迦牟尼派观世音化为美女和毗那夜迦交媾,醉于女色的毗那夜迦被观音所征服皈依佛教,成为佛教金刚的主尊。欢喜佛从一个另类的角度诠释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证券市场上似乎也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即很多坚定的价值投资者在此之前往往都经历过疯狂的短线历程。
 
  人的特性决定了此轮A股牛市中诞生的新基民,可能将会有相当部分沿着类似“股票型基金→ETF指数基金→股票”路线完成一个投资者的成长成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将是最公平的教官:无论是出错时的罚单,还是对正确行为的奖赏,它都会及时准确地作出裁判。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