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土壤危机
2012-08-09

20060210 17:02凤凰网 > 凤凰周刊 > 200536(205) > 鲜时事 > 正文

/记者 周季钢 特约撰稿员 李秀中(发自江苏)

林玉锁最近很忙。作为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农村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林来回在南京和北京两地穿梭。据了解,一场大规模的全国土壤污染调查即将启动。

而在此前的725,林玉锁主持的《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探查研究》,历时两年,实地调查了江苏、浙江、合肥、大连5省(市)典型地区,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的验收评审。这份报告,因种种原因未能公开。但林玉锁向《凤凰周刊》记者透露,这20年来大陆土壤污染情况相当突出,比他预想的要严重。

有资料显示,农药和有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病原菌污染等其他类型的土壤污染所导致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全国每年仅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的粮食达1000多万吨,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人民币。

宜兴是一个典型例子。20055月~6月,江苏宜兴市9800多亩稻田污染受灾。一位农民道出个中原因:“水里有毒,土里有毒,粮食里也有毒。”中科院南京土壤所赵其国院士对宜兴的农产品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稻米中含有120多种致癌物质。宜兴土壤污染之严重,已经严重威胁农民的生存和社会的稳定。

被忽略的土壤保护

据林玉锁透露,水、空气、土壤作为污染的三大介质,与大气污染、水污染相比,土壤可以接纳各种污染,同时自身也具有净化能力,土壤污染往往被政府和民众所忽视。

据了解,目前大陆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其中工业“三废”污染耕地1000万公顷,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达330多万公顷。因农药和有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病原菌污染等其他类型的土壤污染所导致的经济损失难以估计。

林玉锁说,空气和水可以流动,而土壤却不行。土壤是所有污染的最终归属,一旦污染便很难修复。根据国外的经验,一吨土需要250美元的修复费用,“但就大陆目前的发展水平来说,这是无法承受的负担”。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目前有《大气污染防治法 》和《水污染防治法》,却没有《土壤污染防治法》。早在2003年“两会”期间,江苏省射阳县姜德明等39位全国人大代表就已提出议案,建议将治理土壤污染问题摆上议事日程。

据了解,1995年国家曾颁布土壤质量环境标准,但业内专家认为该标准过分强调统一,并不能满足大陆土壤多样化的特点。同时,该标准中对铅的临界含量定值偏高,难以保障儿童健康。“另外,标准中有机污染物种类太少,仅有‘666’和DDT两种,事实上,这两种农药于1983年已停产,对土壤危害程度越来越小,可其他新型的污染物并没有补充进来。”

孙铁珩院士认为,出现以上问题,与大陆迄今没有统一组织过土壤污染普查有关:“家底摸不清,全面、系统的认识也就无从谈起。当前中国土壤污染研究部分停留在文献综述水平,应提倡这种研究从文献综述向实验研究转变,进而向田间实践转移。”

由中科院南京土壤所骆永明主任主持的国家973项目的一项研究表明,长三角部分地区的土壤正遭受严重污染,其中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物质的污染已恶果初显。

1998年,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通过国家环保局向国务院提出,要对中国土壤污染的情况做一个全面调查。按照当时林玉锁的想法,该项目涉及经费1亿多元,但并没有获得国务院的批准。林玉锁反思说,那是一个过于超前的计划。

2000年,国家环保总局下发文件,提出由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牵头、林玉锁作为项目负责人开展《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探查研究》,各省自愿参加到该项目中,工作经费由各单位自行解决。国家环保总局向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拨款70万元,作为此次研究的组织费用。广东、江苏、浙江、合肥、大连5省(市)环保机构参与了此次研究,并确立以江苏宜兴等太湖典型地区作为调查对象。

2004年底,调查取样完成。2005年上半年进行数据总结工作,形成100多种污染物的10多万个统计数据。2005725,《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探查研究》,通过国家环保总局验收评审。

对于具体的数据,林玉锁表示有“保密”需要,不方便透露。一位知情人士分析,数据肯定是触目惊心的。而宜兴土壤污染情况,正是长三角土壤危机的一个缩影。

陶都:不复存在的记忆

宜兴市隶属于江苏省,千百年来以“陶都”闻名于世。从宜兴市区驱车至丁蜀镇,在104国道旁,数百家陶器分销商一字排开,堆积如山的陶器以及琉璃瓦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游客和商家。

丁蜀镇是宜兴陶瓷的物流中心和生产基地。据官方统计,2004年,宜兴市陶业销售额达45亿元,出口超过1亿美元,全市陶瓷从业者超过6万人。事实上,宜兴陶业的规模远不止此。据统计,宜兴私有陶瓷琉璃瓦企业500多家,200家“99瓷”和“95瓷”私有企业,还不包括无法统计的紫砂陶小企业和家庭作坊。《宜兴日报》曾披露,该市各类陶瓷企业多达3万家。

陶瓷业的迅猛发展,大规模的开采陶土导致土壤被严重破坏。

丁蜀阳阳陶艺厂老板算了一笔账,他的厂一个月大约生产600件陶器,消耗泥料5吨左右。如果按3万家阳阳陶艺厂规模的陶瓷厂计算,每个月需要15万吨泥料:“这么多厂这样生产下去,就很难找到泥料了。”

在阳阳陶艺厂的背后,坐落着一座犹如被神刃劈去一半的青龙山:山的一面青绿覆盖,另一面却是紫红的山岩。该老板说:“我们这儿实际上有两座山,一座是现在看到的青龙山,一座是黄龙山。黄龙山早就没有了,青龙山只剩下一半。”

“现在政府已经下令封山,划定了一小片地区可供开采。没有泥料开采怎么办?各厂就只得各找路子。”一位当地人士表示,现在很多厂已经开始从安徽、山东等地购买泥料。

与开采泥料造成的土壤破坏相比,陶瓷企业对土壤的污染就显得更为严重。林玉锁说,陶瓷污染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油污染、粉尘污染、废水污染、废料废渣污染、运输污染等等,而这些污染最终都将作用于土壤。

江苏常州农民王连方告诉记者,丁蜀镇部分地区甚至出现“颗粒无收”的情况。党付中是安徽六安的农民,在丁蜀镇承包了8亩土地,一个月前,他种植的1000多株辣椒离奇死亡,没有病虫害,也非人为破坏,之前长势看好。

据记者了解,由于种不出粮食,大片土地荒芜,当地农民干脆将土地转租给一些工厂,用来堆放工业垃圾。

上世纪80年代,宜兴部分实力雄厚的陶瓷企业从日本引进琉璃瓦生产线,质量和排污得到较好控制。随着大量的小型、私人陶瓷企业进入市场,市场价格被搅乱,为了节约成本,宜兴大部分陶瓷企业开始重新起用普通压机生产,更有甚者干脆采用淘汰了半个世纪的手工压机生产。2004年,包括华达陶瓷有限公司在内的仅11家陶瓷企业获得“CCIB输美陶瓷认证”,而绝大部分私营企业没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成为土壤污染的祸首。据了解,在规模庞大的宜兴制陶队伍中,私营企业占据99%的市场份额。

食品安全危机

宜兴周铁镇分水林场的徐小龙种了10多年的果树,却在2002年春天遇到麻烦。

徐小龙对记者说,当年银杏发芽转叶的时候,却总像孩儿脸一般老是展不开。刚开始,徐小龙还以为是银杏冬天受了冻,可紧跟着葡萄、梨树新吐出来的叶子也比正常叶子的面积小了2/3,最后连最不敏感的桃树叶也打了卷。

分水林场距离周铁镇中心有4.5公里,空气清新,周围也没有其他化工厂。徐小龙组织林场的员工沿着林场周围转了一圈,发现东到武进百续村,西到周铁西桥村,方圆几公里内的果树都出现了同样的状况。

当年6月,徐小龙的银杏开始挂果了,但所有的果子都是畸形的。徐还没有意识到果树叶打卷、果子畸形与环境污染有关。

后来,周铁镇农民吴立红就污染问题,请来中科院南京土壤所赵其国院士来周铁镇检测,结论是综合性污染,同时也对当地的农产品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稻米中含有120多种致癌物质。2004年,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披露了该所完成的一项调查结果,江苏省部分地区的小麦、大米、面粉里铅检测率高达88.1%

吴银生是周铁镇南塘村村长,作为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2005年,65岁的吴银生得了一场肺癌,被切掉了1/3的肺。这场病花了18000元,相当于他4年半的收入。

据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徐明透露,1991年~2004年,无锡市肝癌、胃癌、肺癌发病率明显上升。吴银生说:“不信你去无锡第四人民医院看看,大部分癌症病人都是宜兴的,我们这儿是癌症高发区。”

吴银生表示:“本地有钱的农民都买东北米吃,大部分本地米都想方设法卖给了外地。”

据了解,宜兴的大米以黏度高、口感甜著称,确立了江苏省出口大米加工基地的地位,占据江苏省大米出口的45%,远销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及东南亚的15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宜兴大米已风光不再。宜兴周铁镇牛胡村农民、74岁的庄金祥对记者说:“重金属超标,检测时不达标,老外都不要我们的大米了。”

 

国外土壤保护立法和污染修复概况

美国

1930年前后,美国进入经济大萧条时期,中西部地区发生了名为“尘埃流星”的沙尘暴。由此,美国政府产生了有关土壤污染、流失会侵害农业生产的担忧,在农业部中增设了土壤保护局,该部门现更名为自然资源保护局。

1980年,美国通过了《环境应对、赔偿和责任综合法》,主要意图在于清洁全国范围内的有害地块,并明确清洁费用的承担者,对土壤污染采取“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19975月,美国政府发起并推动了“棕色地块”(工厂搬迁后留下的被污染的土地)全国合作行动议程,当年联邦政府在100余个棕色地块投入的资金超过4亿美元。

19983月,美国确立了16个“棕色地块”治理示范社区,吸引了39亿多美元的开发基金。

欧洲

欧洲实行分区制度。所谓分区制度,是将土地按照住宅用地和农业用地进行明确的划分。农业区域内,一概禁止建造农产品加工设施以外的建筑物。在住宅区域内,虽然允许拥有历史遗留的农田,但是规定在转卖时不得作为农业用地。地方行政长官有权对规划进行细微调整,但是诸如变更和增减农业区域等行为,均被视作土地制度的重大调整,必须提交中央和农业委员会进行协商。

英国1992年开始土壤污染风险管理与修复研究工作,并于2000年立法。英国“棕色土地”政策由副首相办公室总负责,政府鼓励开发者对原有场地进行再开发利用,要求对再开发场地的土壤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在健康风险评估基础上,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场地修复工作。

1989年,荷兰农渔部等4个部联合制定了《国家环境政策计划》,要求从结构调整、总量控制、排放处理3个方面控制对环境的破坏,并且通过筹措资金和设立新的税种两个方面来保证计划的实现。在土壤保护方面,重点有:控制农用化学品的使用,防止水体和土壤污染;加强厩肥的无害化处理,控制氨的释放量;对不宜农作的土地予以退耕,改作自然保护或户外娱乐活动。(整理 季钢)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