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留守儿童撑起爱的蓝天
2012年8月3日
外教老师与学生互动。
7月28日,泾县王直助教中心第十二届留守儿童夏令营隆重启动。此次夏令营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由来自美国“青少年同在蓝天下” (“Youth Building Bridges”,简称YBB)支教团队及华东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9所学校的支教学生共同参与。
为深入了解夏令营开办及留守儿童暑期生活和学习情况,记者日前赶赴王直助教中心,现场感受中外学子互动交流的动人场景。
夏令营中交流忙
7月31日下午3时许,骄阳似火,酷热难耐,暑期中的泾县王直助教中心气氛热烈,在2010年建成投入使用的文明楼教室,几十名留守儿童簇拥在美籍教师周围,兴致勃勃地听他上计算机课。宽松自然的教学形式,趣味盎然的教学内容,流利的中英文双语教学,深深吸引了孩子们,博得阵阵掌声……
看到孩子们欢乐的笑脸,79岁的第二届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王直露出欣慰的笑容。 “美国YBB50人支教团队的参与是今年夏令营的最大特色,来了很多外籍人士,这是以前没有的。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YBB支教团队将通过图片展示、实验操作、游戏互动等方式,开展英语、计算机、科学、历史和世界文化、运动与健身、中美学生学习与文化交流。 ”王直告诉记者。
在二楼教室,来自上海交大船舶海洋工程系博士二年级的学生王宏志在与留守儿童激情互动,倾心交流,孩子们一张张笑脸就像花儿一样绽放。小王是这次YBB支教团队的领队,他告诉记者:“我是从《鲁豫有约》电视节目中了解了王直老人和他的助教中心,心里便萌动了支教的想法,很想为这里的孩子们做点事。 ”小王是湖南人,也在农村长大,很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这里的孩子们,有梦想就有希望。为了不辜负孩子们的期待,小王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精心准备133页课件,让孩子们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快乐地学,主动地学,翱翔于知识的蓝天。
采访王宏志的时候,有个清秀端庄、文文静静的女孩一直端坐在一边。小王介绍说,她叫梁天晴,是华裔,汉语讲得很好,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梁天晴腼腆地笑着告诉记者,她来自美国,即将升入大学。她今年是第二次参加“青少年同在蓝天下”活动了。 “在这里和留守儿童同吃同住同学习同生活,很开心,很有价值,也在教学相长中提升了自己的人生阅历。 ”她希望把美国式的教学理念带进助教中心,让孩子们在交流互动中学会分享,在轻松、愉悦中喜欢英语,实现英语水平的自然提升。
磨练教育学感恩
谈及开办夏令营的初衷,王直老人坦率地说:“暑假里,高温与价格高昂的社会性夏令营挡住了留守儿童的脚步,孩子们无处可去。从2001年开始,我坚持每年暑假开办夏令营,一年一个主题,十二年来从不间断。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安徽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各大高校的一批又一批志愿者,通过英语之角、演讲比赛、趣味游戏、才艺展示、心理疏导、品德教育和学习辅导等专题,开拓视野,坚定信念,培养兴趣,丰富孩子们的暑假生活,让孩子们在夏令营中磨练,在磨练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在成长中感恩,在感恩中励志,在励志中收获。 ”
在王直的办公室,记者巧遇YBB创办人滕如燕女士。她滔滔不绝地对记者说,2009年YBB在美国华盛顿C&T青少年科技学院创立,四年来每年暑期都要组织中美两国志愿者赴中国贫困地区开展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受益学生已超千人,“之所以选择王直助教中心,是因为这里是革命老区,又是留守儿童聚集地。从安徽朋友及网络媒体了解王直老人多年如一日关爱留守儿童的事迹后,我们被老人的精神所感动,就来到这里支教。 ”这次遴选的50名志愿者中有24名来自美国各州,他们和来自上海交大等高校的学生一起,共同完成暑期教育实践活动,一起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兴趣爱好,为他们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
下课铃响了,助教中心2011年感恩班的凤君妹下楼径直来到操场,一起和志愿者们做互动游戏。她告诉记者,父母都在外地工作,无暇照顾她。但是她一点也不寂寞。在王直助教中心不仅生活无忧,而且有机会参加夏令营活动,每天都有惊喜,能寓教于乐过暑假。她很喜欢YBB团队里的人,“他们都很亲切,对我们都很有耐心”。看着一个个笑逐颜开的留守儿童,看着一个个意气风发的志愿者们,滕如燕女士很开心:“同在蓝天下,让孩子接受平等的教育,是YBB团队宗旨。 ”
春风化雨助学情
“暑期夏令营活动的开展,能让孩子们在互动交流中培养兴趣,增长知识,完善人格,对他们日后的学习、工作和融入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采访中,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当前要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还要注意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养成。
对此,王直老人有着丰富的实践和经验,之所以走上爱心助学之路,也正是想要改善留守儿童的境遇,让他们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他坚信“帮一个孩子,就是救一个家庭”。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打工潮”的出现,农村出现一大批留守儿童,这些孩子“上山捉鸟、下河洗澡”,成为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生活上缺人照应的“三缺儿童”。老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2000年暑假,当时退而不休的王直利用废弃厂房,尝试着“接收”了13个孩子,他负责烧水、做饭和安全,孩子们在一起生活学习,家长们很欢迎。第二年,王直办起了“素质教育夏令营”,一下子来了100多个孩子。 2002年,他挂牌成立以“扶贫、解困、助教、育人”为宗旨的王直助教中心。
针对不少留守儿童亲情缺失,不好管教的现状,王直想了很多办法,除了生活上照料外,他制定了“二十条、十不准”等行为规范,并专门聘请教师进行心理疏导、品德教育和学习辅导,探索出“亲情教育”、“爱心教育”、“感恩教育”等方式,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才”。10多年来,他坚持“关爱留守儿童、扶持贫困学生、为百姓排难、替政府分忧”,收托留守儿童1200余人,用春风化雨般的大爱关心每个留守儿童,悉心呵护他们幼小的心灵。他本人也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以他为原型拍摄的电影《春风化雨》获得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在其感召下,苏浙沪等地200多名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与1000余名贫困学子结对,资助金额累计达600余万元。
王直老人关爱留守儿童的事迹被各大媒体广为传播以后,每年暑假都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志愿者,今年暑假期间到这里来支教的大学生就有240多人。 “我虽然老了,但信心不减,热情不减,我将继续助学事业,尽可能创造更多条件,坚决不让留守儿童输在起跑线上! ”王直最后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