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复杂的多面体
2011-12-27

  人,是复杂的多面体

2011-12-27             来源:中国佛教网

  圣严法师
  
  1、心灵频道
  
  人,是复杂的多面体。某些行为差异极大者,我们称之为双重或多重人格。情节严重者,往往被视为精神疾病。事实上,这些现象并非个别,善心人也会有冷酷之举,残暴者也会有温柔一面,区别只在于反差程度和表现方式的不同。
  
  生命在无尽延续过程中,以明和无明为基础,形成了种种心理力量。其中,既有贪婪、嗔恨、妒嫉、自私、骄傲等负面心理,也有慈悲、善良、自信、无嗔等正面心理。每种心理力量,都代表着一种心灵频道。
  
  和电视频道一样,心灵频道也有不同的信号。其强弱程度,正取决于心行积累。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并远远高于其他信号时,就会伺机抢占频道,占据心灵的“收视率”。如贪心重的人,因受贪念驱使,会习惯性地现起贪心,而不断贪婪的结果,便使贪心无限张扬,进而成为贪性人。但我们要知道,这并不意味着贪心便是他的唯一频道。事实上,只是贪的信号太强,使其他频道受到干扰而无法正常播放。
  
  认识到这一原理,我们就不必为现有的不良心行气馁,那样会顺着惯性堕落。我们更不能为偶尔的优良表现自得,那就可能因疏于防守而被烦恼攻击。我们要做的,是正视心灵的善恶频道,主动把握播放权,积极点播正面的心灵频道,使之信号不断增强,最终,牢牢占据心灵主导地位。
  
  2、心灵陷阱
  
  许多人都觉得世事难测,处处陷阱,稍不留神就落入圈套。其实,世间陷阱是有形的,具有相应社会经验或人生阅历便能识别真伪,不为所惑。即使涉世不深,只要带着防范之心审慎行事,也不至轻易受骗。
  
  最难防范的,恰恰在于我们自身,在于心中各种无形的陷阱。其可怕之处,不仅在于我们无法逃避,更在于很少有人能意识到,甚至,我们在落入陷阱后还会将它越挖越深,以为这是人生出路所在。
  
  这些陷阱,恰是负面心灵频道不断工作的结果。比如对某人生起嗔心,若这念嗔心不能及时制止,而是反复播放,我们就会收集到很多关于这个频道的素材。事实上,心有着奇特的编辑功能,能将种种有关乃至无关的素材统统演变为嗔心所需的证据,使我们在嗔心的泥淖中越陷越深。虽然,我们有时也会因这样那样的帮助爬出陷阱。但只要陷阱还在,但凡想起此人,仍会一头栽下去,就像俗话说的那样,“想起来就有气”。若是心灵陷阱越挖越多,那我们的一生,就会从这个陷阱落入那个陷阱,永远暗无天日,永远遭受伤害。
  
  所以,我们要仔细审查内心,发现陷阱所在。同时,培养正知正念的力量,彻底清除陷阱,而不是简单地在表面掩盖一番,那样就会埋下更深的隐患,更重的危机。
  
  3、心态与人生
  
  人类的生活方式千差万别。为什么我们会选择这种生活方式,而非另一种?除了客观条件的制约,还有主观因素在作用,那就是我们的欲望、想法和情绪。
  
  欲望促使我们追求。其中,有善、不善、无记三类,毋须全面否定。欲望不同,故产生幸福的因缘也各不相同。有人以事业有成为追求,在努力工作中获得幸福;有人以家庭美满为追求,在天伦之乐中体味幸福;也有人以及时行乐为追求,在声色刺激中寻找幸福。但我们要知道,唯有善法相应的正当欲望,才是获得幸福人生的途径。否则,不仅会背离幸福,更会使人走向犯罪深渊。除具体内容的差异,欲望还有容量多寡的区别,这也是影响幸福的重要因素。少欲者,解决温饱就能知足常乐;多欲者,拥有再多也欲壑难填。若将欲望比作器皿,少欲有如杯子,轻易就能装满;多欲有如汪洋,百川归海尚不能盛满。所以,佛陀时常教导弟子们应少欲知足。如若不然,就会将一生耗费于无休止的索取中,甚至无暇享受。
  
  情绪影响个人心情。其中,分健康与不健康两类。健康的情绪,如喜悦、愉快、满足等;不健康的情绪,则有忧愁、焦虑、恐惧等。情绪的发生,源于心对境界的感受,但它的变化又会影响内心平衡。正确看待人生和世界,是杜绝不良情绪的根本。此外,还要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一旦感染,及时治疗,在发病初期控制其蔓延。若不懂得对情绪进行分类管理,而是任其发展,到全面发作时,就难以救药了。忧郁症所以会成为现代人的通病,造成自杀率的居高不下,重要原因,就是疏于情绪管理,疏于对心的观照。
  
  想法决定人生选择。事实上,多数人的生活只是摇摆于欲望和情绪之间,每天说着、做着的,无非是我要、我不要;我喜欢、我讨厌;我开心、我痛苦。有时,人们也会感叹这种生活的无聊与无奈,但感叹之后,多半仍是继续妥协,继续随欲望和情绪漂流。除此而外,很难找到超越欲望和情绪的正确想法,这也是人们所以和幸福擦肩而过的重要因素。因为欲望和情绪是变幻无常的,这使人生选择变得盲目,使人生目标变得游移。如果没有正确的想法作出抉择,作出取舍,幸福又怎能如期而至?
  
  了解各种心理因素对人生的作用,就应依此对照,检查现有欲望是否合理,哪些想法需要调整,哪些情绪应该克服。不断调整,多方养护,有效保障心灵健康。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