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常一切诸善根
2011年07月07日转自西方寺传授三皈五戒暨在家菩萨戒宽运法师说戒开示
图片来源: 资料图
接着,我们继续讲「二十八轻戒;虽然是轻戒,但是我们不要「以恶小而为之,以善小而不为」啊!所以我们轻戒也要把它当做重戒来想。
二十八条轻罪小戒的第一条──「不供养父母师长戒第一」
戒文云:「善男子!如佛说言,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佛陀制供养父母师长戒的用意:人伦之始,我们这个色身受之于父母,也就是说,父母给我们色身,师长给我们法身慧命,他们对我们都是恩重如山,百千劫报答父母、师长恩德,犹不能尽,所以我们应尽心尽力供养,奉事父母、师长。如果我们受戒后又犯戒,即是得失意罪,善法就不能生起,就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造下生死的业因,永劫沉沦。
在净业「三福」里头,第一福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指的是实践世间的善行。所以大家要知道在世间善之中,首先就是要供养父母、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这是二十八轻中第一个的轻戒。
第二条:耽恋乐于饮酒的轻戒──「耽乐饮酒戒第二」
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耽乐饮酒,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佛陀制饮酒戒的用意:因饮酒能伤身体,并能迷魂,麻醉神经线,使人失去理性,甚至发狂发癫,百病丛生,不但不能行道业,连正业亦不能为,所以受戒之人,不可饮酒,饮酒为恶业,自害害人,能破一切净戒,所以饮酒属于轻戒。
因此,大家受了菩萨戒后就不能饮酒,不过如果饮酒是为了救度众生的话,这个时候才能「开」缘,但一般不能随便开,都要「遮」,遮就是不能犯,即使再轻的戒也不能犯。这个「开、遮、持、犯」前面已经说过了,大家必须要紧记。
第三条:不能瞻顾病苦的轻戒──「不瞻病苦戒第三」
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恶心不能瞻视病苦,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就是说,有人生病了,优婆塞、优婆夷应该怎么样呢?我们应该去看望他,要照顾他、关心他,可是却因为「恶心」而不肯去。
所谓「恶心」,就是对一些事情不耐烦,譬如见到肮脏、糜烂的病苦之人,连想到不想见,这就叫做「恶心」。这里的「恶心」,含有憎恶、厌恶,不耐于心三种意义。
而「瞻视」病苦,即是看顾、关心的意思。
《梵网经》云:「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是第一福田。若父母、师僧、弟子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供养令差。」
世间有八种福田:一、佛。二、圣人。三、僧。四、和尚。五、阿阇梨。六、父。七、母。八、病人。
佛、圣人、僧,是敬田。
和尚(受业本师)、阿阇梨(教授威仪)、父、母,是恩田。
病人,是悲田。
如果有人能够恭敬供养这八种人,就可得到无量福报,所以叫做福田。
此外,瞻视病苦应具五德:一、应知病苦之人,什么可食,什么不可食。二、不嫌恶病人的大小便利、吐痰、脓血不净。三、慈悲探病,不是私意去瞻视病苦。四、能为病苦者调理汤药。五、能为病苦者说法。
我们前面说了,大慈和大悲都是菩萨的生处,所以当众生有病时,都要去瞻视,而且瞻视的时候,要具备五德:第一要知道病苦的人有什么可以吃、什么可以不吃。第二不要嫌恶病人的大小的便利、吐痰、浓血不净。第三要以慈悲心探病,而不是私意的去探望、去关心他。第四还可以帮他调理汤药。第五还能为病苦者说法。这些都是我们瞻视病人的应有的品德,也就是说,我们要给病人啊多点关心、关怀、多点安慰。
佛制瞻视病苦戒的用意:生、老、病、死为四苦,而病苦尤为苦中之苦,最需要他人安慰、关怀、照顾;所以慈悲的佛陀,为拔众生病苦,特别制定此戒。若受了菩萨戒的优婆塞〈夷〉,犯了此戒,所得罪恶如第一轻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