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问题:主流发展模式下的一个蛋
2011-03-14

作者:中国财富杂志 来源: 中国财富杂志

和垃圾堆. 这当然是中国原本脆弱的环境不可能承担的. 我们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以及环境污染的代价,换来的只是小部分利润以及全世界对过于便宜的中国制造的不满甚至围追堵截, 真是吃力不讨好.

 

        对西方环保运动的反思

        不可否认,过去几十年的环保运动, 在西方国家取得了不少局部的成绩.在中产阶级聚居的大部分地区, 空气污染、水污染的治理以及绿地保护都做得不错. 可是,这些成绩的取得,治理只是一部分,更多是转移. 尤其是美国的环保运动,当年有一句著名的口号”不要在我家后院”(not in my backyard). 于是不少中产阶级发动起来,把污染产业和垃圾填埋点、焚烧厂等赶出自己的社区.可是,不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垃圾和有毒废物还在源源不断地产生, 不在我家后院,在谁家后院? 结果, 不过是把最严重的污染外部化到了其他地方,比如有色人种聚居的低收入区或第三世界国家.以位于旧金山的猎人角(hunter’s point)为例, 旧金山市大约1/3的有毒废物排放都集中在这一小小的黑人聚居地, 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内该区的婴幼儿死亡率和孟加拉一样高. 美国向中国、印度等国大量非法出口电子垃圾,更是以邻为壑的恶例.

        所以,西方真正进步的环保主义者对过去几十年环保运动的总结反思是”我们赢得了一些战役,但我们正在输掉这场战争”(we are winning some battles, but we are losing the war). 中国如果简单照搬”不要在我家后院”这一套的话, 打算把污染外部化到什么地方眼不见为净? 何况, 比如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 现在还没有科技把它外部化到月亮上去. 毕竟, 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 让人担心的是,污染转移而不是治理正在发生. 比如, 到2005年为止, 北京已经把将近130 家工厂迁移出了城市。许多城市不是对污水进行处理,而是从越来越远的地方引水,同时将沟渠挖得更长来将污水排送出去。一位农妇对污染企业上山下乡如此评论”在城里是污染,搬到村里来难道就不是污染了?”

        无锡人的困境,许多农民早就经历

        中国水污染,农村人深受其害,其实已经很多年了.

        农村有超过三亿人饮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粪尿污染, 随手百度一下癌症村,连接之多以及连接背后的故事,更让人触目惊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无锡水危机的爆发,可以说是一件好事:问题已严重到城里也开始受到了影响, 也许大家就不得不重视了, 农村一个接一个的癌症村所引起的关注, 比不上让城里人喝几天臭水——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具体到太湖,农民吴立红为了太湖污染的问题奔走呼吁十余年, 直到今天还因为被人诬陷身陷囹圄.,甚至有当地的环保官员也为他鸣不平。

        我小时候, 常被父母送到乡下外公外婆家,这样的“度假”经历,是我童年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许多农村成了不适宜居住的地方,中国过去十几二十年高速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是以广大农村为壑的。

        这是一个正反馈的恶性循环: 由于农村环境的破坏,加上教育医疗体系的衰败等,越来越多的农村人不得不涌到城市讨生活,由此增加城市的环境负担,比如城市人口,单是平均生活用水就是农村的二十几倍——被外部化到农村,进一步造成农村环境恶化。无锡水危机的爆发, 标志着外部化的过程已经快到一个尽头, 现代水处理技术也不能让城里人隔绝于我们自己生产生活所产生的污染,继续按照这种模式发展下去,类似的危机爆发只会越来越频繁。

        中国城市中产阶级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 这是一件好事, 但同时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对环境污染的”贡献”。当中国入世的时候,多少城里人为了汽车会因此降价而欢呼? 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为了给小汽车开路, 把主干道对自行车封闭。 推动这一政策的出笼,当然是买车的城市中产阶级以及代表他们的利益集团。一个朋友一面抱怨着北京的空气污染,一面说“打算对自己好一点,买了一辆车”。当我们用消费主义填补我们生活中的不满意时, 有没有想到, 每多一辆车, 要增加多少能源消耗, 废气排放? 有多少土地会被铺成马路? 多少农民会因此失去土地?大自然因此失去多少自净化能力? 不是我危言耸听, 中国过去十余年农用耕地流失上亿亩, 速度惊人, 已经超过政府2010年的农用地转化规划, 危及中国粮食安全, 更不必说总数已超过4000万的失地农民.

        中国经济的出路在哪?

        行文至此, 可以用一位美国朋友刚送我的一句话来总结 “一个地球已经不可能再负担富人”(One earth cannot afford the rich any more).他是一位志愿简单生活运动(voluntary simplicity)的实践者, 而这一已经有着上百万人参与的运动,还在不断壮大。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加入到这一似乎带着“仇富”色彩的运动中? 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 在满足了基本的温饱需要后, 物质的增长往往并不能带来更多的幸福感;与其成为金钱和物质的奴隶, 不如满足于简单的生活,同时把精力投入到其他层面的追求中. 而且, 如果中国人以美国人的生活为富裕的标准,而美国人又以比尔盖茨的生活为富裕的标准,那有限的地球,绝对不可能承担我们被消费主义调动起来的无限欲望. 所以, 志愿简单生活运动还有另一句著名的口号 “简单生活, 让其他人能够生活” (Live simply, so others can simply live)。

        只是,这许多人自发降低自己生态足迹的努力, 比起美国政府和大公司所主导的主流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巨大负面环境影响来说,只能抵消一小部分.因为,个人的选择和行动固然重要, 但它的影响力根本不能和制度、规划比拟。比如,美国的许多城市是为小汽车设计的,而不是为人设计的,没有小汽车简直寸步难行。这为人们选择环保的出行方式带来了巨大的限制和困难,很显然,这类问题必须要靠政府和制度来解决,单靠个人选择是不够的。

        那么,从国家层面来讲,有可持续发展的例子吗? 成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全球总体最低限度地满足两个标准: 人类发展指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制定的一个指数,包括对教育医疗等人类福利的综合评估)高于0.80, 同时人均生态足迹低于1.78地球公顷(全球人均可利用生物承载力).同样来自《生命行星报告2006》的下图表明,只有一个国家——古巴达到了这个可持续发展的最低要求. 按照其报告给联合国的数据, 人类发展指数为0.82,人均生态足迹为1.5地球公顷.

        古巴的发展模式,对于我们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有相当的启发。比如,九十年代, 在中国大规模进口汽车以及汽车生产线的时候,古巴从中国进口了上百万辆自行车,同时引进自行车生产线。我曾听到某位刚访问过那里的博士很不屑地说,“古巴太破烂了,跟中国七八十年代似的”。是的,古巴大概没有什么让人眼晕的高楼大厦,没有川流不息的小汽车。可是古巴已经消除了文盲, 平均教育水平达到九年级,人均寿命、婴幼儿死亡率等可以和美国媲美。其医疗体系的低价高效更是让许多美国人眼红——美国著名电影制片人Michael Moore 最新纪录片<>里就有例子。所有这些,比高楼大厦以及小汽车之类更“以人为本”吧?

        以中国的资源条件, 哪怕中国农民把土地都

 

上一页      下一页
本文共 3 页,第  [1]  [2]  [3]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