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何成粗鲁的代名词[图]
2006-09-29

 
作者:朱新美  来源:江南都市报
 “中国人”为何成粗鲁的代名词

中国游客=不文明游客? 作者:非常秀

 
  眼下,“中国人,便后请冲水”、“请安静”、“请不要随地吐痰”……这种仅以中文标出的警示牌,正在中国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国——法国、德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频现。报道说,当大批游客成为中国的最新出口品时,“中国人”却成了不文明、粗鲁的代名词。

  看了这条消息,便想起了柏杨先生20年前出版的《丑陋的中国人》,也许当年柏杨先生还没有见到外国人在公共场所对中国人作如此醒目的警告,所以,目前所发生的一切,较之当年柏杨先生笔下丑陋的中国人应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为一名“礼仪之邦”的中国人不能不为此感到羞愧难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确实富起来了,人们口袋里的钱也多起来了,2004年,国家统计局有关官员就曾说过,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了小康。

  然而,仓禀实并非知礼节,衣食足并非知荣辱,物质财富丰富了,精神财富并不必然地丰富;物质文明提高了,精神文明并不必然地提高,穷得只剩下钱的还大有人在。以至于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把“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这项事关国家形象、事关民族整体素质的大事抓紧抓好。由此可见,中国公民文明素质低劣到何等地步。

  然而,中国公民在国外旅游中出现的“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懂礼仪、不守秩序、不遵法规、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喧哗吵闹”等不文明行为,并非淮橘北枳,而是有着坚实的本土基础。

  去年“十一”后有报道说,黄金周期间,北京环卫部门共出动了38辆垃圾车,在天安门广场清走约190吨垃圾,平均每天27吨左右。这还是在北京,那些“三山五岳”风景点呢?“黄金周”过后一片狼藉的不在少数。而倍受瞩目的北京正阳门中国公路“零公里”标志正式开放的第一天即遭到了数十名游客无情的踩踏。凡此种种,足以表明提高国人素质确实是迫在眉睫。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们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并没有松懈,制定了道德建设纲要,出版了国家领导人关于道德建设的论述,举办了各种道德建设讲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活动。然而,不仅收效甚微,“中国人”这三个字还在一些国家成了不文明和粗鲁的代名词。这确实令人深思。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国人的素质每况愈下,我看主要有四:一是道德教育方法有问题。内容空洞无物,不具体,针对性差,只重形式,不注实效。二是普遍缺乏羞耻之心。正如《礼记·曲礼上第一》之言,“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虽能作人言,但无人礼,如此,不是禽兽吗?三是社会缺乏和谐。人与人之间崇尚“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三句话不对劲就拳脚相向。四是文化传统丧失。读书者日见稀少,没文化没修养的越来越多,所以,才有人在大庭广众作旁若无人状,行为所欲为事。

  有文章说,唐宋以前,中华文化是优雅的代名词,中国是礼仪输出国。史载中国商人到东南亚去,被看作来自礼仪之邦的人上人,甚至免费食宿。日本和朝鲜对中华文化的模仿亦步亦趋。然而今天呢,我们还能找回那渐行渐远的“礼仪之邦”吗?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