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身边污染”活动计划
2006-09-19

 

环境保护本质上是改善人类的行为方式,而环保最佳的方式就是通过动用社会“沉淀力量”最终影响有决策力者的行为。中国环保行为一方面亟缺人手、经费和才干,但同时,社会上又有大量的资本、智慧、时间、人力在那赋闲。中国一方面有大量的环保倡议在提醒人们关注宏大和辽远的灾难和伤害,另一方面,却有大量的人对近在咫尺的自然界不作观察,对身边的污染毫不知情。

中国的环保需要一个新的理论观来指导,那就是“低成本合作”,“当地人解决当地事”,每个人都有一些才能、精力、智力和相关资源,如果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用开放的胸怀,在一个社区范围内,把这些资源笼聚在一起,就能形成一个庞大的环保势力。需要的启动资金和运营资金都可能非常少,更多的时候,通过“团队内部互助”就可以实现补给。

中国现在已经有了一些观察自然的引导组织,比如“自然之友”,但这样的组织还非常少,需要在全国各地中大型城市里尽快建立。这种建立在爱好和美学基础上的环境教育组织,通过本地资源的挖潜,积极人士的撬动,应当很容易快速成立和推广。自然之友观鸟组的经验证明,每个人都愿意为了观察自然而承担自己的成本和代价。“AA”的付费方式显然是“低成本合作”的最佳前提,因为所谓的“低成本”,不是成本低,而是将高昂的成本“打碎”,由过去的一个团体来负担,分解到每个人或者每个团体身上,大家共同来自觉分担。由于这种考察活动是简单行为,每个人都承担得起,无论是时间还是智力、财力。

中国也有了一些考察污染的活动,比如“绿色汉江”就曾经组织过湖北的志愿者考察过汉江上游两岸(河南)的污染源。但是,这种活动只能算是孤例,还没有成为常规行为。

因此,完全可以在“低成本运作”理论的基础上,尽快以各省为主力,开展“直面伤害”(包括直面污染和直面生态伤害,可以“认识身边污染”发动社区和学生)全国行动。各地环保组织、科协、环保局、工青妇、政协、老年大学、中小学、社区等完全可以联合起来,组织力量对本地的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和处理情况展开“直面污染”徒步调查、汇总活动。鲁迅先生有一句话,叫“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借其气势,我们可以说“真的环保志士,敢于直面身边的污染,敢于正视惨烈的生态伤害”。

“直面伤害”活动方案初步建议如下:

由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发起,当成一个项目来进行运作,申请经费,安排人手,联合全国所有的环保组织和大学生环保社团,同时联合所有可能联合的力量,包括政府、科协、团委、社区、妇联、政协、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环保企业、工商联、个体户等一切可能联合的力量,用“社区”的思维,来组织“本社区”的人,对周边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长期的跟踪考察。这既是一种环境教育活动,又是一种科学资料汇编的活动。

活动为每周末定期举行一次,直面污染活动方面,大的城市可以先按废水、废气、废渣进行分类,然后按社区分块“承包”;小的城市则可以按污水、垃圾、脏空气来进行分组。可能的话可以找一些相关领域的专家来进行讲解。活动为期一天,分成污水组、垃圾组、废气组,组下再分出各社区小分队,徒步考察或者自行车考察,自带食品、饮水,每个小组可有一面印有活动标志的旗帜。直面伤害活动方面,则组织大家对破坏天然林的行为、乱挖磁矿产的行为、围湖造地的行为等进行调查。方法类似。

人员构成一定要泛社会化,结构上要有“社区的立体特征”,不能光是某一类人,不能光是弱势群体,尤其不能全是缺乏决策力的人,因为环保教育要走“大人教育小孩之路”,而不能再走过去那种有取巧之嫌的“小孩教育大人之路”,要敢于“拉陌生人同行”。因此,理论上说,每个考察小组的核心成员,应当来自于企业或者政府。这个行动将给许多愿意关注环保的人,找到一个良好的着力点。有助于让企业和政府组织的工会试图策划一些公益活动时,有一个良好的去处。在企业和政府不主动之时,要将其作为主要的公关对象,发动志愿者进行上门说服、散发宣传材料进行引诱。

假如有企业或者学校要以团体的名义参加,也要将其打乱,分散到各个小组去。

考察时要记录下各地段的“污染特征”,比如污水河,最好能标出沿出的排污口,检测污水的成分,沿途一些有特色的现象也可记录,比如某个桥洞下老有人捕鱼、大小便等。进而探讨这些污染形成的原因,以及治理对策。

活动完毕后,每个小组要交一份基本作业,就是画出本区域的“环境污染地图”、“生态伤害地图”,每个社区的地图拼合起来,形成本地完整的污染地图和生态伤害图;每个地方的污染地图拼合起来,就绘制出中国的污染地图和生态伤害图。每周的污染地图和生态伤害图累积下来,汇总到北京地球村为此专门开设的频道上,就是一份特别好的数据资料。可能的话,还可指定专人负责收集本小组的“意见和建议”。

以北京为例,每周发出“召集令”,招募、分块承包本周末的徒步考察队伍。前一次参加考察过的队员,可以当下一次的领队。早期他们手头可能只得到一份不太详细的资料,这份资料随着活动时间开展的长久,将越来越全面。后来的队员需要的只是“重走长征路”,实地感受一下生态伤害区域的情况;或者环境污染区域的污水排放、污水河、污水处理厂、健康受损的河流的情况,垃圾的“生产”、收集、处理的情况,烟气的排放情况(大到首钢,小到路边的饭馆)。最后,将其绘画出来,制造出每月一期的“中国污染地图”。

与观察自然相比,这是另一种环境教育行动,如果在全国所有中小型以上城市都展开,这种行动引发的效果,将是不可估量的。

而且还可趁此举办直面伤害和污染的摄影比赛、散文比赛、绘画比赛、歌唱比赛。

 

                       建议人

光明日报记者 冯永锋

2006810

光明日报科技部
北京市崇文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100062
67078637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