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吴志实文 王启峰画
有些人有特别的嗜好,喜欢在所到之处胡写乱刻。如果真是着了魔,找没人的地方发泄发泄倒也罢了,可这些人都还“明人不做暗事”,非要在大庭广众之下露一手,而且还非名胜古迹不干,不然就好像不过瘾。嗜好成了毛病就难办了,或许有暴露癖?总之是捉摸不透。对这些希望到处留下“墨宝”的人,不禁要问一句:你是何人?
不是想呵斥谁,实在是对此种不文明的行为感到气愤。几乎所有景点,诸如某某人到此一游的胡乱涂刻,简直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好端端的文物人们爱之不及,可某些人几乎就像强盗和盗墓贼一般,为了满足私欲,唯恐破坏得不够。这种信手和无意间造成的文物破坏,从本质上看与强盗和盗墓贼没什么两样。做这等事的人并非用一句好玩便可敷衍过去,因为此等好玩不同于小孩子在家里墙壁上写写画画。
文物古迹不可再生,文物是历史文化的积淀,这种行为后果十分严重。
如果追溯“到此一游”的历史,《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可能是始作俑者。这个孙猴子本事太大,把谁都不放在眼里,甚至还要和如来佛“叫板”,赌一个跟头能翻到天尽头。他翻起一溜跟头云,直见有五根粉红色的柱子才肯停下来,窃喜之余,怕回去如来佛不认账,于是童心未泯撒了泡尿,算是为“到此一游”留个证据。孙猴子得意忘形,招来的是被压在五指山下,经受风吹雨打、酷暑严寒的折磨与煎熬,一压便是500年。
从孙猴子的“到此一游”,让人联想到动物的行为方式,最常见也最好解释的例子,就是我们身边的猫和狗。猫和狗的行为是走到哪都要留下痕迹,来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虽然人类也属动物,但毕竟不同于猫狗。有些人却非要以动物的行为方式来证明他们的存在不可,将自己的“到此一游”像动物那样昭告世人,有“自甘堕落”的嫌疑。
恕我不恭,但愿我们的生活里不再有这样的“到此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