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的道德选择,只能陷人于假仁假义
2006-08-24

 乐水
 
  一位准妈妈在网络论坛上,以题为《引产日记》的帖子,讲述了其在检查出胎儿是兔唇后,经过反复检查和内心抉择,最终和家人达成引产,放弃胎儿一致决定的整个过程。此举引起了不少网友的质疑,甚至有网友拿其与李亚鹏相比,抨击其漠视生命。(《信息时报》8月23日)

  无论如何,具有先天生理缺陷胎儿的降临,都是一件让人遗憾的事情。对于那些“被命运撞了一下嘴”的婴儿,我们惟有默默地祝福。如果过分关注,反倒会使得身处平静中的小生命受到不必要的惊扰,被逼出真相的“小菲女”,就是最好的证明。

  对于任何检查出自己胎儿有先天缺陷的母亲而言,必然会面临痛苦抉择:要还是不要?如果在一个规定了胎儿也具有生命权的国家,如此“人命关天”的抉择虽然痛苦,但却因为它本身是一个法律问题,而少了不必要的道德评判。但在我们的法律语境下,“胎儿”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主体,所以“引产”并非“人命关天”的法律问题,而是内心煎熬的道德考量。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德的问题固然可以通过舆论来对当事人进行干涉,但却不能左右当事人的自我选择。

  我不愿意把“引产胎儿”的选择,看成是漠视生命的表现。在正常人的感情世界中,没有任何能比骨肉亲情更重的情感。通常情况下,母亲比任何“外人”更有理由珍视自己“身上的肉”。但珍视之余,母亲更需要考虑孩子后天的心理感受等等一系列问题。那些进行网络道德讨伐的“陌生人”,所做的不过是没有任何责任和义务的“坐而论道”,显然比身受煎熬的母亲更轻松,也更容易选择所谓的“高尚”。

  我们固然希望看到更多人,像李亚鹏夫妇和有良知的媒体、公众那样,殚精竭虑地呵护一个有缺陷的小生命,但我们不能通过道德讨伐的强制力,来强迫一个人“高尚”起来。很多时候,虚拟的道德选择,只能陷人于假仁假义。

  一个缺陷儿可能遭遇的人生境遇肯定要“丰富”于常人,一个抚养缺陷儿的母亲,所要承受的内心的煎熬,很多时候并“不足为外人道也”。在理想的感情和真实的生活冲突下,网友会作出自己没有任何代价的道德选择,但当事人的选择就会复杂得多,绝不是敲几个字,留个帖子,那般简单轻松。

  一个社会所谓的制度文明,是尽可能地不让人陷入道德考量的“痛苦抉择”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那些必然出现的道德抉择,还是交给当事人自己吧,我们无权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说三道四。

来源:《中国青年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