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拯救机遇下空谈道德让人反感
2006-08-14

 
来源:燕赵都市报 

    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12日在某论坛上称:近些年中国医患关系比较紧张,部分人把“看病难、看病贵”的责任都归结到医院和医务人员,出现了对医务人员不信任、歧视,甚至丑化的现象,这对社会和公众都不利。为缓和这种紧张,他主动站在医方作出承诺:要进一步呼唤中国医务人员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提倡高尚的医德医风和对患者的至诚至爱,把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的精神发扬光大。(中新社8月13日)

    应该说,相比前段时间有关部门“舆论妖魔化医生导致医患紧张”的言说,殷会长这番话要客观和理性的多,主动的道德自省姿态很有点和解诚意———但说实话,笔者并未被这种承诺所感染,感觉这只是一种空洞、虚幻、自欺欺人的道德高调,如果医师协会真想“呼唤医务人员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应该能在现实中敏感地抓住一些道德拯救机遇,以干预现实中公众密切关注的媒介事件来“倡导对患者的至诚至爱”。

    眼前就有这样一个作为道德拯救机遇的公共事件:一位患者近日到河南驻马店市妇幼保健院看病,由于带钱不够,随后向素不相识的医生禹军借了20元钱救急,出于对禹医生垫付治疗费的感谢,患者回家后当即写了封感谢信贴到医院。然而,院方第二天竟对禹医生作出了撤职和待岗的处理———没有什么比医生替患者垫付治疗费更能改善医患关系了,另一面,也没有什么比惩罚这样的好医生更伤害医患关系了!公众对这种逆淘汰义愤填膺。好医生在公众眼皮下受到一次伤害,足以抵消一百次为改善医患关系所作的努力。

    如果医疗协会真想提升医德医风、缓解医患紧张,应把这种公共事件当作一次难得的道德拯救机遇,及时通过干预事件表明自身的价值立场,对医院的荒唐决定进行调查,力挺禹医生的道德行为。说要“倡导对患者的至诚至爱”,禹医生为患者垫资救急的行为不正体现了这种医德,有什么比在如此鲜活的媒介事件中力挺一个好医生更能传播这样的医德医风?牵引着公众眼球的公共事件是最好的价值凝聚机会———可禹医生待岗几天了,没有一个协会站出来表明立场。

    其实,社会中一直不乏这样的公共事件,有引起舆论风暴的哈尔滨天价医疗案,有揭露医院黑幕后被迫辞职的医生胡卫民,有为民工办医院遭遇行政刁难的杭州医生赵华琼———这些都是很好的道德凝聚机会,掌握着组织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各种医疗协会应该站出来,代表行业斥责天价案中不负责的医生,力挺为民医生胡卫民,帮助赵华琼与刁难的行政部门进行博弈,站到善的一边与恶划清界限,把握住鲜活的道德拯救机遇对行业道德进行价值整合。如此公共事件中一个及时的表态,要比空谈百万次“医德医风建设”强上百倍千倍,虽然公众痛恨惩罚好医生的医院,但如果医疗协会代表行业力挺好医生的话,会争取到公众对整个行业的好感,从而改善医患关系。可这些事件中各医疗协会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沉默,放任公众在这些事件中滋长的不满情绪。

    一边是对“对患者至诚至爱”的医生受到伤害视而不见,一边却在高调地空谈要倡导“对患者的至诚至爱”———道德拯救机遇却空谈道德,这种伪善的姿态怎能不让人反感。(曹林)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