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略谈密宗的见解和修法
密宗所有的修法可以归纳为两条路,一是生起次第,二是圆满次第。下面分别对其进行简略说明:
1、生起次第
修生起次第时,一般要观想本尊像以及佛的坛城,这有什么作用呢?凡夫因为被无明所遮蔽,所见所及全都是不清净的现象。通过密宗的见解,才使我们领悟到:这一切都不是实在的,是幻觉,是本来清净的。
显宗也认为,八地菩萨眼中的外器世间(即山河大地)是很清净的。怎样的清净呢?弥勒五论中的《经庄严论》 里讲过,菩萨到八地时,开始转识成智 ,当其五根识(眼识、耳识等)转化成智慧以后,所见就如同极乐世界一样:地面不再是土石瓦砾,而是琉璃珍宝等等。其实,在人们心中所谓“琉璃”的概念也是不清净的,但因为人们喜欢琉璃等珠宝,才将清净刹土形容成琉璃等珍宝的样子,这是针对人们的喜好而言的。实际上,在菩萨的境界中,一切都是智慧的现象、非常清净的现象:所闻是妙法音声,所饮是甘露……,当然,凡是言词所能传递的,都属于分别念的范畴,都无法真实地表达菩萨的境界。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显宗认为:要想真实感受这一切,只有通过首先发菩提心,依显宗的修法长劫修炼,积累无数资粮,证达无我空性,达到八地以上,才能依靠自己的修行现前万法本来清净的境界。然而,以密宗特有的修行方式,即使是凡夫,也能现见本来清净的境界。为什么密宗能办到,而显宗却不能办到呢?
《维摩诘所说经》中有这样一段内容 :
一次,释迦牟尼佛在传法时说道:诸位菩萨如果想感受外境的清净,就应当自净其心。心净,则外境清净,修行至心净之时,外境也会随之而清净。当时,舍利子也在佛陀身边,他心想:娑婆世界这么不清净,难道释迦牟尼佛的心仍然没有清净吗?
佛得知他的想法后,便反问舍利子:生盲 看不到日月,这是日月的过失,还是盲人的过失呢?舍利子回答说:是盲人之过,而非日月之咎。因为盲人没有眼睛,所以看不到日月,而不是日月不存在。佛又说道:娑婆世界的本体永远是清净的,但凡夫就像盲人一样,始终无法看见。
此时,一位从其他佛刹来至娑婆世界听法的菩萨说道:我现在所见到的这个佛土就是清净的。舍利子不以为然,就反驳道:此佛土是不清净的!于是他们二人就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正当难解难分之际,佛以神通显示了娑婆世界的本来面目,在场的所有人都亲眼目睹到:娑婆世界就像西方极乐世界等诸佛刹土一样,十分清净庄严。
之后,佛陀告诉大众:我的世界本身就是这样,永远都是这样,只是你们没有看见而已。
此经是纯粹的显宗经典,其中也提到了“世界本来清净”的说法,可见本来清净的观点,并不是密宗所特有的。
荣森班智达讲过,虽然在小乘经典里,也有释迦牟尼佛如何发心、成佛,以及诸多菩萨如何修行、成道、度化众生的记载,但因为缺少相应的方法,所以小乘行者无法成就诸佛菩萨的果位。
同样,虽然显宗也谈到了世界本来清净,却无法令八地以下的修行者亲身感受到这种境界。但密宗就有更直截了当的、生起次第的修法。在了知万法本来清净之后,用生起次第的方法,就可以令不清净的现象逐渐消失,而深切体会到这种清净。凡夫修生起次第,也可以达到其最高顶点:在生起次第修起来之后,外面的一切自然显现为佛的清净刹土,这是密宗普通修行人都可以现量看到的境界。
为什么要修生起次第呢?因为,我们凡夫将眼、耳、鼻、舌、身等五根的所触所及,都执为不清净的事物。如果其本身就不清净,那也无可奈何。但实际上,万法都是本来清净的。既然是清净的,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令这种清净快速显现呢?如上所述,显宗没有这种方法,而密宗却有生起次第的修法。修生起次第的意义就在于此。
2、圆满次第
圆满次第有何作用呢?即使生起次第修得非常好,能够现量看到一切外境皆为佛的坛城。但是,如果不能证悟空性,又会执着佛的坛城为实有。这时,虽然一切外境显现为清净,但这种对清净的执着,与对不清净的执着一样都是执着,所以仍然要断除。如何断除呢?这就需要借助于圆满次第的修法。
圆满次第可以分为两种:有相圆满次第和无相圆满次第。
格鲁派和萨迦派大多数圆满次第的修法,都是有相圆满次第,也就是气脉明点的修法,如时轮金刚中的气脉明点修法。
修气脉明点为什么能证悟空性呢?麦彭仁波切在时轮金刚的解释中讲过,假如在头一点不疼的时候观想头痛,在观想一两天之后,头肯定会真的痛起来,这是一种心的作用,但见效不是很快;如果另外一人直接用木棍打自己的头,那么在木棍落在头上的瞬间,立刻就会有头痛的感受。
这个比喻说明,虽然可以用显宗《入中论》、《中论》里的推理方法来推翻我执,但是进展很慢、效果不是很好,从凡夫修到真正证悟空性的一地菩萨,需要一个阿僧祗劫(无数大劫),这是一个漫长得连天文数字都无法表述的时间概念。
然而在密宗里,却可以通过修气脉明点,快速地证悟空性。为何能够快速证悟呢?因为我们的心和肉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通过对气脉明点的调节,就可以使心发生决定性的改变。
在观修生起次第时,确实可以见到一切外境、众生皆为佛的坛城。通过圆满次第证悟空性以后,虽然佛的坛城依旧存在,却能了达这一切并不是实有,而是如梦如幻的。这就是修圆满次第的意义所在。
无相圆满次第主要是指大圆满,《时轮金刚》等续部中也有一部分。无相圆满次第是指不借助于观想以及修气脉明点,而直接证悟空性的修法。它与显宗的证悟空性有何不同呢?如前所讲,显宗就如观想头痛,仅能依靠推理来证悟空性。而密宗,特别是大圆满,可以令一介凡夫,在刚刚发菩提心、刚刚进入密乘不久,不必经历无数大劫,而是在短短的一生,甚至几个月、几年的时间内,就可以去感受、体会空性。显宗的空性是理论上、字面上的概念,而密宗的空性却是切身的体会,所以进步神速。
大圆满中既包含了无相圆满次第,也含摄了生起次第。但是,大圆满的生起次第不是通过观想佛像,从外面看到本尊坛城,而是藉由禅定,从内心向外发出佛的坛城。这是没有任何造作的、自然的、纯净的一种佛的坛城。
观想唐卡虽然可以控制一些不清净的显现,但还是有造作的成分,因为唐卡毕竟是人画的。譬如,如果用一束光照在唐卡的上半部分,而使唐卡的上半部分较亮、下半部分较暗,并以此唐卡为对境而作观想。当生起次第修起来之后,所显现的本尊或者坛城也会上半部分非常亮、下半部分很模糊。
这说明,这种生起次第是有造作的。虽然有造作,但它却能控制我们对不清净的执着。譬如,洗手用的香皂自身并不干净,终究要被洗掉,但我们却可以用它来洗净双手。同样,这种生起次第虽然有造作,但造作的东西也可以推翻许多不清净的现象,所以暂时可以利用它。
然而,大圆满却不是这样。修大圆满时,不需要看佛像,也不需要观想佛陀、本尊的容貌、身色、手印……而只需要入定。因为一切万法的本性永远离不开空性,也永远离不开现象,入定修光明的同时,现象的部分自然可以爆发出来,那便是纯洁而无有造作的佛之坛城。大圆满没有特意修生起次第,最后却达到了比修生起次第更超胜的目的。所以,大圆满修法涵盖了一切生圆次第的修法。
以上内容,介绍了生圆次第的概念。虽然密宗各大派别的修法异彩纷呈、各有千秋,但所有修法都可归纳于生圆次第的修法当中。
以上所讲的,是密宗一般的修法次第。因为环境、时间等各种因素,我们的修行不一定会按照以上顺序进行,而往往是在出离心、菩提心等一系列加行修完以后,直接进入大圆满的修法。因为大圆满法,并不是专供出家人,或者高僧大德的修法。即使是像你们这样的居士,在加行基础打好之后都可以修,你们可以一边工作、一边修大圆满。
四、生圆次第与显宗修行的差别
显宗没有生圆次第的修法,虽然其所抵达的最终境界与密宗一样,但因为缺少这些见解与方便,所以其修行的效果与进展与密宗有着很大区别。经书上讲过,显宗从发心到证得一地,最上等根基的人也需要一个阿僧祗劫。但实际上,即使是显宗的修行者,也不会需要那么长时间,因为菩萨修到一定层次后,有种种方便法门,每一种方法都可以积累众多资粮,在资粮道、加行道中,层次越高,能力越大,于一刹那间便能积累不可计数的资粮。即便如此,显宗从发心到一地,还是需要很长时间。而密宗却不是这样,如果已经完全成就了学密的利根法器,则加行道只需六个月,资粮道也不会很长,在显宗无法企及的时间内,就能到达一地。虽然显宗不承认这一点,但无数事例可以证明,密宗修法的确有着显宗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显宗和密宗的差别在什么时候就可以消失呢?如果学显宗的人,证悟了显宗的第一地,实际上也就证悟了密宗。因为在第一地之后,显密是毫无分别、一味一体的。所谓密宗的特点,只存在于资粮道和加行道,也即没有登地之前。
也就是说,在没有登地之前,显密确实有很大差别,但在登地以后,就没有差别了。例如,在显宗里没有金刚身的概念,更不可能有其修法,这是密宗特有的一个修法。密宗认为,人的身体虽然是不清净的,但其中也有一些清净的因素,如果能够掌握这些因素,使它趋于成熟,在它成熟的同时,有漏的肉体就会逐渐消失,当它完全消失以后,肉身就转换为金刚身。金刚身可以不受任何外界地水火风的影响。
然而,证悟一地的显宗修行者,当他从一地的定中出来以后,立即就有了幻化身,也叫幻身或金刚身。虽然他没有修过生起次第,但因为他证悟了光明,就会有幻化身。所以,在一地以上,显密是没有差别的。一地以上的显宗修行者,最终也自然而然地趋入了密宗。
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等大部分人的观点是:因为在登地之后,并不存在显密之分,所以即使根基较差的修行人,在登地之后,也可进入密乘道。麦彭仁波切等成就者甚至认为,如果快的话,显宗的修行者在大资粮道时就会进入密宗。因为修大资粮道的人通过禅定,可以去诸佛刹土,在佛前听法。在这些佛刹中,也有密宗修法的传承,他可以因此而契入密宗。
显密最终的果报有差别吗?显宗密宗都可以成佛,只是速度的快慢有很大差别。至于最后的果位,虽然有人说有差别,但莲花生大士等很多成就者都认为,其最终果报是没有差别的,两者同样都可以成佛。
此外,密宗幻身的修法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修法,但宁玛派更强调虹身。幻化身有清净和不清净两种分别,清净的幻化身和虹身是差不多的。如上所讲,修大圆满时虽然从未观想过唐卡,但在其证悟到炉火纯青之际,顿时就可以显现出五方佛的坛城,这时便可见到一切外境都是清净的现象,身体也开始逐渐变成虹光身,此虹光身可以直接带到佛的果位,最后成为佛的报身。
密宗通过无相圆满次第的修法,就可以证悟龙树菩萨《中论》中所讲的空性;而用生起次第或圆满次第,就可以证悟无著菩萨的《宝性论》和龙树菩萨的《赞法界论》中的所有内容。以上简略地介绍了密宗的一些修法及其意义。
有些人觉得密宗很神秘,这是因为对密宗的整个体系缺乏了解而造成的假相。其实,密宗一点也不神秘,只是它的方法很特别、很快速、做起来比较容易而已。譬如,因小乘见解不是很高,所以比丘戒的戒条很多,比丘尼的更多,要做到任何一条细微的戒律也不违犯是很难的。为什么比丘(尼)戒那么严呢?这就与其见解有关。
菩萨戒就不同于小乘戒,因为其见解超胜于小乘,所以戒条就不是很多。因为,菩萨戒既要考虑自利,也要考虑利他,既然是利益众生的动机,就没有必要过分谨小慎微、瞻前顾后,很多方面都可以有一定的弹性,这样才能更加游刃有余地利益众生。
在密宗里,如果没有证悟密宗的见解,就另当别论,如果已经证悟了,就不象显宗的戒律那么严,这也是与其见解密不可分的。所以,虽然密宗的修行轻而易举,戒律也张弛有度,然而成就的速度却是迅速快捷的,这就是密宗的特点。你们学密的机会不是很多,仅看一两本书,并不一定能将密宗的全貌一览无遗。所以此处提纲挈领,以简略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密宗的修法,使大家对密宗有一个粗略的概念。
五、使修行抵达终点的顺缘
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的具体修法这里暂时不讲。在具体修行时,首先不要操之过急,而仓卒地去修密法,目前最重要的,是稳扎稳打地修出离心和菩提心。特别是菩提心,虽然说起来很简单,但要真正做到,我觉得并不是很容易。我们学佛那么长时间了,也比较精进,但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圆满世俗菩提心。显而易见,菩提心的确是得之不易的。
发菩提心的颂词念满十万遍,是否就意味着菩提心圆满了呢?决非如此!念诵这个偈子虽然有加持,也有善根,但念完后到底有没有菩提心,却不能以此为准绳。
偶而生起“我要为度化众生而成佛”的念头不难,但是要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去实践这种理念却并不容易。虽然平日打坐或平安无事时,我们也会真诚地发愿:我要为度化众生而成佛!但在最关键的时候,在我们的实际行动中却不一定能看到“菩提心”。比如,在为了利益他人自己反要痛苦的情况下,很多人就会犹豫不决,甚至退避三舍。此时此刻,我们的菩提心在哪里呢?早就无影无踪了。
作为菩萨,必须能够无条件地付出,我们能做到吗?有多少人敢面无愧色地拍胸保证?所以,千万不能轻视出离心与菩提心,以为在此之上还有更好的法门。出离心与菩提心,就是凌驾于一切修法之上的无上大法。
以前的高僧大德在引导弟子的时候,首先只为弟子传出离心的修法,并告诉他们:“在这些修法之上,没有任何更高的法,所以你们应当精勤修持。”弟子们也坚信这是唯一的解脱道,并严格依教奉行,最终修出了真实、稳固的出离心。
这时,上师又告诉弟子:“在出离心的上面,还有一种叫做菩提心的无上修法,你就去修菩提心吧。”作为本分的修行人,仍然会一丝不苟地依从上师教言,毫不迟疑、潜心专注地修菩提心,并最终修出了真实无伪的菩提心。
最后,上师告诉弟子:“这些都是很好的,但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就是空性,这个法修好以后就真正没有再高的法了。”弟子于是又再依密宗或显宗的修法而修空性。因为前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证悟空性也就成了指日可待的事情。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只有不玩弄技巧、不耍小聪明,视上师的一切教言为究竟的弟子,才能够窥探到与上师智慧无二无别的奇妙风景。
也许有的自诩为上乘根基的人,会对这种作法不屑一顾,认为这是针对下等根基的迂回之途,就自作主张,径直趋入正行修法,修了几年之后,不但没有收获,反而每况愈下,最终连原有的信心都丧失殆尽。劳而无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自以为是,不重视基础的铺垫。有些居士会自命不凡地说:“某某上师已经开许我不修加行,所以我不用修了。”于此,我不得不再次提醒道:这样的所谓开许,就是开许你不走解脱道。如果不能得到最终的解脱,这样的开许又有何意义呢?
从前色尔坝有个修行的地方,那里有一位大圆满成就者叫秋央让珠上师,他引导弟子的方式,也是十分讲究次第的。到他那里已经三四年的人,还不能听到他亲自传的一句法。只是由其他堪布为他们传皈依及出离心等修法,并让他们去实修。在出离心、菩提心修得非常扎实的时候,他才为其传讲大圆满。
文革期间,由于他的弟子们具备了强烈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所以对世间事务也不感兴趣,这样反而避免了很多挨打挨斗的可能,很多人都在山洞里坚持修行。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了,上师的弟子们都纷纷辞世,令人惊叹的是,几乎所有的弟子,都示现了不同程度的成就相。虽然这一切,无不归功于秋央上师的不共加持力,但与他老人家注重基础的引导方法也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如果上师们只是一味地传讲高深法要,居士们也是千方百计地想尽快得到灌顶,以便翻阅只有灌顶之后才能看的法本,在了解法本的所有内容后,仍是永无餍足地追求所谓“更高”的法要,却将基础修法弃置不顾。这种弃本逐末的作法,无异于缘木求鱼。最终结果,只会自取其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离心和菩提心,是与证悟空性相辅相成、形影不离的良伴,我们一定要对此加以重视。要知道,只有从出离心和菩提心出发,才能抵达究竟实相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