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文化网》
我一直都觉得我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推动着,直到现在……
我出生在浙江宁波市一个偏僻的小镇,生活在宗教氛围较浓的家庭里,奶奶和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她们勤劳善良,又最疼爱我,对我的影响最大。我从小就喜欢画画,没有老师教导,完全是靠自己临摹或想象,常常画得入迷而忘了其他事,为此还挨过父亲一顿打。我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可到了十三岁半时,我突然不想再读书了,很想跟我舅舅的同学学习雕刻。我舅舅的这位同学是当地有名的雕刻家,擅长木雕,于是我拜他为师。当时在师傅的众多弟子中,我入道虽然最晚,但雕刻得最好。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只要拿着雕刻刀,我就拥有某种感觉,一刻就较好,师傅因此非常器重我。
在此后的第二年,一部电影《自古英雄出少年》改变了我命运的方向,我怀着对藏区的向往,毅然告别师傅和家人,到藏区去!当时家人也非常平和地给我送了行。
第一次离开家乡,就来到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我记得在从成都去藏区的路上,虽然我的高山反应非常强烈:头痛、流鼻血……语言又不通,但充满神秘色彩的藏区还是让我义无反顾地去了,并留在了那里。
我记得我最早去的寺庙是红原的麦娃寺,当时该寺庙正在修复,我就帮着雕刻了一些柱子和房梁,并着色。我的敬业精神和能力得到了寺庙管家花伦的赞赏,他同意让我继续呆在那里绘画、临摹别人的画。这是在我生命中第一次接触到唐卡(主要是旧唐卡)。当时就被唐卡深深地触动了,它唤起了我生命中最原始的某种悸动,我整天像着了魔似地凝视它、临摹它,我似乎已找到了一种我真正想追求的东西!
第二年,我到了诺尔盖的达扎寺,跟师兄一起雕刻菩萨,涂房梁的颜色。后又到辖曼寺画小佛像。在那里,我第一次亲眼看到了怎样画壁画,后来才知道那是热贡画派风格的作品。藏画(唐卡)很讲究传承,每一个流派的风格都是固定的,由师傅亲授给弟子,一辈辈传承下来,决不外传,这对我们来说,感到非常的神秘和好奇。不过对我而言,我认为每个流派都有它的局限性,因此我一直都未选择某一个流派拜师学艺。但我对藏画(唐卡)的强烈执着,促使我一边干活一边偷偷学艺:学怎么勾线,学怎么上色,后来又学会了怎么用石头磨出制作唐卡所需要的画布。就这样日积月累,我也慢慢掌握了画唐卡的技法(那时主要接触和学习的是热贡画派的风格)。记得是在1988年,那年我满17岁,一天已能画10个如来佛的壁画,画像的高度大约 20公分,连续画了三个月,挣到了我从事雕刻和绘画这个行业来第一大笔酬金——5000元人民币。我以此作为资本,开始了游走藏区寺庙和学习藏画(唐卡)的历程。
1989年,我来到甘肃省甘南地区碌西县的西仓寺。这是多万仓活佛的主寺。我在那里画了四大天王像,每一尊画像高1.98米,一共用了半年时间。
接着又到多孕娘寺,雕刻如来佛的八大菩萨,总共花了半年时间。和我一起工作过的人都说我是疯子,不管是雕刻还是画壁画,都干得特别快、特别好,而且是从头到尾一个人干。这一点对藏区的人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因为他们习惯于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幅画。
此后,到了甘南地区合作县的美乌寺,这是格鲁派的寺庙,画了大威德金刚、胜乐金刚、时轮金刚等,用了两个月。接着由扎贡巴活佛介绍去了康多寺。康多寺位于卓理县,这是一个土族和藏族混居的地方,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无法用语言描述。在那里我画了5幅唐卡,采用热贡派的风格,用广告颜色着色。这是我第一次画唐卡,当时寺庙很满意,用两头牦牛作为酬金。
后来,到玛曲县的量尔玛寺画壁画——二十一度姆、宗卡巴师徒、吉祥天姆、四臂观音、文殊菩萨、金刚等。当时我非常投入地作画,每10天左右就完成一幅壁画,速度很惊人。有趣的是这五幅壁画换来的只是六头羊,而不是我急需的现金,由此也为我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爱戴。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年年底离开量尔玛寺,准备回家过年,从该寺到长途车站,路上需要横跨过结冰的黄河,有些喇嘛就在前面扔石头探路,有些喇嘛在后面保护我,他们慈悲的心肠和朴实的话语深深地感动了我,至今这幅场景都深深印在我的脑中。
1990年,我来到了青海省甘南地区的香扎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苯教,总共画了9幅壁画,历时3个月。当时三位热贡派的画师加起来绘画的速度都比不上我,我感觉很自豪。
此后,我来到阿坝县的查理寺画壁画和唐卡。当时该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我也动了一些脑筋,最终战胜了热贡派的名家,争取到了绘画权,在那里一呆就是2年。总共画了四大天王、胜乐金刚的十六个变身、四轮金刚的变身等近50幅壁画。在查理寺的两年时间里,我过得非常愉快。这是我在藏区生活的一个转折点,我绘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常常不分昼夜地绘画,乐此不疲,有时连做梦都在绘画,而且会感到好像有人在梦里传授给我绘画的方法和技巧。最有收获的是,我学到了怎样把金子加工成金汁的方法,我把这个技巧运用到唐卡绘画上,取得了成功,这对我在绘画风格上的改进和创新起到了很大帮助。
1991年,我来到了夏河县的那布楞寺。这是格鲁派六大寺庙之一,也是藏文化三大发源地之一,该寺在藏区有着崇高的地位。当时藏地有名的画师都云集在此,包括免塘派(代表西藏拉萨本地风格)、嘎觉派、曼派等。大家主要工作是在贡唐仓宝塔内部画壁画。在那段时间里,我从其他画师那里学习和借鉴了很多唐卡绘画的方法和技巧,大大开阔了视野,这为我以后的唐卡绘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1992年,我来到阿坝县的赛贡巴寺,这属于觉囊派的寺庙。在那里,我画了达拉那答、大白伞盖佛母(这幅画像有十万个头、十万只手、十万只脚),用了近20天完成绘画。从那时起,我的绘画风格有些接近免瑭派,同时也融合热贡派的风格。
受邀请,我又回到查理寺,临摹一幅唐卡——该寺的镇山之宝。在临摹以前,该寺的全体喇嘛念了7天7夜的经,才将这幅唐卡请出来。关于这幅唐卡还有一段传奇故事,据说贡唐仓活佛被抓的前一天晚上,唐卡上的阎罗王流了鼻血,到现在画面上还留有痕迹,从那以后全寺喇嘛将这幅唐卡敬若神明。
以后的一段时间,我被一种说不清的力量推动着,总想要出去走一走,总想要去寻找更多的东西,总想要从某处获取更多的灵感,于是动身前往康巴等地云游。游历了德格的印经院,昌都的嘎玛寺、出谷寺。还到了嘎玛乡一个偏远的小村子,这个村子的男女老少、祖祖辈辈都画唐卡,他们所画的唐卡属于嘎玛嘎觉派。这个画派的最大特点就是用料古朴、构图空旷。我在那里一呆就是2个月,学了不少的东西,比如怎样绘画、怎样制笔。
此后,出于对朝圣过程的好奇,出于对圣地的向往,出于对挑战生命的体验,我决定从德格嗑长头到拉萨,当时和我同行的还有两个人。我们三人轮流磕头,其余两人就拉一辆架架车,上面装满了食物和衣服。一路上,经历了生命的死亡,遇到死去的老年朝圣者,我们就地把她掩埋;经历了身体的极度透支,磕头磕到几乎爬不起来,即刻死去也无所谓;经历了自然环境的极度恶劣,遇到风雪和冰雹。夜晚就用衣服遮住头,裹住身体,席地而坐,权当休息;也经历了人性的慈悲,过往的汽车遇到我们,车上的人都会主动地送上钱物,借以表达他们的敬意……
我们历经千辛万苦,用了八个半月的时间磕头磕到拉萨的大昭寺,当时人瘦得剩一张皮,衣服又脏又臭,长发披肩,像个要饭的,但眼神特别清亮而犀利。此时此刻,我百感交集,心中一片空明,在大昭寺门前忍不住哭了,自然而然地哭了,我感悟了什么,似乎又什么都没感悟……对此,我至少淡泊了人的生死,开阔了心胸,洗涤了身心。
从拉萨回来后,我的画技又进一步提升了,并被一位台湾人请到成都绘画,在成都呆了半年。这位台湾人要我留下,被我婉言拒绝了,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认为我是属于藏区的,我必须要回到那里。
1993年,我来到阿坝县的连庶寺,该寺的活佛是从印度转世来的。我来的时候,正值该寺选活佛。我在那里画了1000个释迦牟尼佛、长寿三尊、王形?文殊、活在?护法神尊等。
当年的10月,我再一次回到查理寺,该寺决定让我画从印度请回来的护法神——水尺巴。为此事,整个寺庙的喇嘛念了整整7天的经,我才开始绘画。在绘画期间,我早晚都要转一次经,这是我原来从未有过的举动。当时,我画得很顺利,不到1个小时就把样勾出来了,用了15天就完成了整幅画,连我自己都很惊讶:我怎么画得这么快呀!接下来,为我画的这幅画像拍照、摄像。很奇怪,照片和录像带里只有画框,而没有护法神——水尺巴的影像,真是不可思议!后来,我又画了一张水尺巴的画像,喇嘛没有念经,又为这幅画像拍了照、摄了像,图像就出现了,这一现象到现在为止都是一个谜,一直被大家津津乐道。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回到老家休养、调整,做了一些与绘画有关的事情,对这几年来的经历做了个总结,并有意识地思考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1996年至1998年,我在多康佛画院当画师。在那里才真正接触到嘎玛嘎觉派,并把它的一些特点运用到自己的绘画中。在这两年里,我比较全面地接触和了解了藏画各派及其画师,这对我下一步自创“彩金唐卡”起到了大的帮助。
从1999年至今,我受聘于一家藏文化艺术中心,担任艺术总监。这几年,我一直寻找在唐卡绘画上新的突破,想给古老的唐卡艺术注入一些新的元素。在1999年,我曾有半年时间呆在办公室里,足不出户,整天冥思苦想,不断的实践、创作,博取众长,将金彩与金底结合起来,我独创的唐卡绘画风格的轮廓基本成型,后来又经过不断地完善,最终形成了我自创的唐卡新流派——彩金唐卡。在2004年,我的彩金唐卡“十八罗汉”获得四川省旅游产品金奖,并有多幅彩金唐卡被香港及欧美地区的名人收藏。
在唐卡艺术创新的道路上,艰辛、无奈和孤独时时伴随着我,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通过不断的自我磨练,我的身心也得到了不断升华——我在绘画时,非常地投入,常常有一种类似禅定的喜悦,我渐渐悟出了这本就是我生命中与生俱来的,它将一直牵动着我,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