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诗与关爱:14年,这个城市不会看着我沉沦
2006-07-28
 诗与关爱
 
thebeijingnews.com · 2006-7-6 16:12:22 · 来源: 新京报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配不上北京,它有笔直的中轴线(笑)。可是我觉得正是这样,我也迟早会“正直”起来

  ●无论在这个城市中经历的是希望还是失望,我都会永远地祝福北京

  ●这个城市里有很多人都是我的“债主”,就为了回报他们,我永远都不会放弃哪怕一点希望

  ■本周客座

  谢颖

  女,上世纪80年代生于内蒙古乌兰浩特。9岁时患脊柱侧弯,1992年10月4日来北京求医,首次手术失败,之后一家三口一直滞留北京,先后在海淀、朝阳、丰台、宣武区居住。在进行手术和等待手术期间,谢颖在2000年开始接触当代诗歌,2003年开始诗歌写作,现活跃于网络诗坛,2006年出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在SOHO现代城三号楼0108爱心灵粮书房上架出售。由于无力支付校正手术费用,谢颖的手术日期已一拖再拖。

 

          北京带给谢颖希望,同时也让她经历了很多其他“北京客”不曾有过的痛苦,但她仍然会在这里坚守着自己的希望,“我会永远地祝福北京。”

玻璃瓶中是从谢颖体内取出的钢丝。但谢颖说:拿这个不好吧,好像在“显摆”痛苦。

  谢颖和父母现在租住在角门东里的一栋塔楼里,房间只有10平方米,原来是个储物间。墙皮经常脱落,谢母就用报纸糊了墙。这位已经头发花白的母亲说自己的女儿喜欢写作,所以多糊了文化的东西;又说女儿活动不便,就没把体育版贴得满墙都是。

  此前他们住在宣武区的一处平房里,因为要拆迁他们只好搬了出来。现在的住处离医院比较近,如果住在郊区一是往返路费太贵,二是谢颖实在是行动不便。

  为了看病在京滞留14年

  谢颖:我以后要是赚到了钱,就把所有残疾的小孩和那些孤苦伶仃的老人领回来,妈你不用干别的,帮我看着这些老人、孩子,行吗?

  谢母:有啥不行。

  谢颖的父亲是河南人、母亲是河北人,双职工家庭本来平静幸福的生活突然发生变故。谢颖九岁那年(1992年),母亲发现她的肩膀一高一低,就接受了医院的建议来京就医———14年的求医就此开始。来京前双方的单位以及小谢颖的学校都通过募捐为她筹集了一部分医疗费,来京后知道预备的钱款远远不够,父母又从亲戚朋友处借了一部分,终于凑够了35000元钱。

  手术在一家大医院进行,医生用钢丝将钢棍捆在脊柱上以期校正。又取了谢颖三根肋骨,填补在强行扳直的脊柱空隙处。之后谢颖套着石膏背心,静躺了八个月。破“壳”而出之后,院方宣布手术失败,但不承认是医疗事故。三年后,侧弯加剧,钢棍几乎要戳出体外,谢颖的父母又举债将钢棍取出。

  母亲由于长期陪护谢颖而失去了工作,谢父由于急性耳聋也早早退休,现在每月从原工作单位领取400元生活费。全家人不愿放弃治疗,一直在北京寻找各种机会就医。谢颖大多数时间都在床上度过,“不哭不闹,听话着呢。”母亲靠打短工来维持日常开销,医疗费多是来自北京很多热心人的捐助。

  谢母历数了那些雪中送炭的北京人,谢颖不时添加一些细节。她有一个本子,专门记录所有资助过她的人,25000元的捐助者名列其中,连捐助十块钱的人也都一一记录。她说等有一天身体恢复了,要把钱还给人家,也会对所有遭难的人好。

  “我想写出好作品,自救”

  谢母:我老寻思她怎么能会写诗呢,才上到小学三年级!

  谢颖:错!人家是四年级。

  谢颖说自己还算幸运,上完了三年级,该认识的字都认识了。手术失败后,她经常从邻居家里借来小说,也有病友将藏书借给她。她从来不曾间断过阅读。

  1995年的手术只取出了钢棍,到2000年,体内的钢丝引发炎症,谢颖发烧不断。谢颖笑称自己在北京的生活可以用钢棍、钢丝来纪年。2000年年底,钢丝取出,自身病变之外的痛苦终于解除。一位来看望她的朋友送给她几本诗集,从此谢颖开始了诗歌写作。因为诗歌,谢颖结交了很多朋友,更有几位大哥哥帮她开了一场义演,又有人帮她出了个人诗集。说到这里,谢颖说自己的朋友也大都是穷人,唯其穷,才对自己的痛苦深有感触,她说到了蒋爷爷、牛阿姨,他们的经济收入很一般……

  ———我不会每天盼望奇迹,我想写出好作品,我想自救。这个城市里有很多人是我的“债主”,所以这个城市不会看着我沉沦吧,为了回报他们,我永远都不会放弃哪怕一点希望。

  ■客语北京

  希望今年有新的起点

  希望今年能够做上手术,并且身体迅速恢复,开始新的生活,新的起点。

  争取奥运会的时候带上爸爸妈妈去现场看比赛,那时候的北京应该天空更加蔚蓝,晚上也能看到如钻石一样的星星。

  希望四年后能在世界杯的赛场上为中国队加油!希望找一匹“白马”和我去任何地方,看草原,看大海,每天快快乐乐地生活。

  希望不久后能给父母栖身之所,让他们也能享受到与他们同龄的人的快乐。

  □谢颖

  ■北京客访谈

对北京有不可割舍的情结

  记者:最初抵达北京那一刻的感觉还记得吗?

  谢颖:记得那是十月,北京有些凉了,地铁和高楼让我感觉新鲜,同时我也细数着回家的日子。

  记者:手术失败后至今,你怎么看当年给你主刀的医生?这座城市让你希望、失望、希望,你有怎样的感觉?

  谢颖:想着自己的经历,想起医生的辛苦和担当的风险,有时觉得曾经给我做手术的那个医生很可怜。我现在反而要谢谢他,给我这样的经历,因为有这个经历才能让我更加了解“生命”和更加能领悟人生。北京这个城市是我一直所热爱的,无论在这个城市中经历的是希望还是失望,我都会永远地祝福北京。

  记者:14年,你活动不便,你怎么了解这座城市和它的变化?

  谢颖:“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哈哈。

  记者:除了医疗条件之外,你是否也会对这座城市产生依赖呢?

  谢颖:依赖还没太注意,但是有不可割舍的情结。我喜欢这里的文化氛围,喜欢这么多年来在这里的痕迹。

康复后要跑着看看北京

  记者:请说出北京最让你喜欢的三种事物(食物、景色,什么都算)

        谢颖:天安门,北京烤鸭,还有北京的雷阵雨。

  记者:你的诗歌中很少有城市生活的印记在内,是有意回避吗?

  谢颖:也说不清楚,写诗歌是一种状态,不是拿捏和回避就可以左右的,当时感觉来了,文字就出来了!没有什么理由和借口。

  记者:觉得出现一个人捐助或者借给你这笔手术费的可能性大吗?

  谢颖:希望大吧。如果有人这么做了,我觉得那就是最会“投资”的人!呵呵。

  记者:康复后你首先会做什么事,你会怎么回报那些资助你的人?

  谢颖:先好好看看北京,我要跑着看、跳着看。多学习,好好写东西,好好孝敬父母。努力让大家不失望!

  记者:对家乡还有什么样的记忆?

  谢颖:美丽、温馨、天空总是很蓝,云朵透明如蝉翼。星星像钻石一样。

  记者:康复后会回故乡还是留在北京发展?

  谢颖:先回故乡看乡亲,然后留在北京发展。那时候可真是太美了。

  ■记者手记

她有不寻常的豁达

  谢颖每天要用五个小时在一台健身器上锻炼下肢。一家医疗器械商店的老板半卖半送地将健身器运到了她的住处,她的轮椅也是一个社会团体送的。她没有电脑,邻居让她到自己的屋里上网。这位热心人不久后要出国,谢颖说到时候就去网吧,但估计不会这么频繁了。

  谢颖有着和病体不符的豁达以及和年龄不符的智慧———她说:有时候我觉得自己配不上北京,它有笔直的中轴线(笑)。可是我觉得正是这样,我也迟早会“正直”起来,到时候我就沿着中轴路走它几个来回!对于病情我当然无怨无悔,我感恩,这座城市到底待我不薄。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郭佳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秦斌

附  谢颖(迷)联系方式:

 

 

电话:18915949057(其母)

手机 13371719278(请用短信联系)

谢颖邮件:mi7799@sina.com

 

援助方式(201年5月19日更新):

用户名:谢颖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江苏分行

账号:6222024301020918692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