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鉴定折射婚姻危机:谁是孩子他爸(图)
2006-07-27
厦门对私人开放该业务十个月来,近一成被证明不是亲生多是男方瞒着妻子悄悄带孩子做鉴定,孩子总是沉默不语
广告上了街头,什么上了心头?(资料图片)

  不愿辛苦帮别人养儿子

  在私人申请的130多例亲子鉴定中,有的涉及移民、孩子落户、遗产继承等问题,但大多数是因为申请人对“孩子是否为自己亲生”心存疑虑。这种情况一般是男方瞒着妻子悄悄带孩子来做鉴定,也就是单亲鉴定。也有双亲鉴定的,即父母双方和孩子一起做,但很少。

  此类鉴定中,申请人大多是30岁到40岁的中年男性,他们的理由五花八门,但万变不离其宗——怀疑妻子“红杏出墙”,对现有的婚姻不信任。但市中心血站提供的数据表明,90%以上的鉴定结果是亲生。

  一名男子说,妻子先前的恋爱对象是他哥哥,妻子和自己婚后不久就怀孕了。“孩子是我的,还是哥哥的?”他陷入这个困惑无法自拔,孩子出生不久就申请了亲子鉴定。还有一名男子,自己和妻子都生得白皙,儿子的皮肤却很黑。“这到底是不是我们家的孩子啊?”就连他的老父母也时不时嘀咕几句。他越看儿子越觉得跟自己长得不像,思忖着该不会是辛辛苦苦帮别人养着儿子吧,于是老想做个亲子鉴定,也好弄个“水落石出”。

  做鉴定的孩子都沉默不语

  被带来做亲子鉴定的孩子中,最小的才出生几个月,最大的已有十几岁。虽然很多爸爸都告诉孩子,只是来抽个血化验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病,并嘱咐孩子不要告诉妈妈,但是那些大一点的孩子已经懂事,也大概知道真相是怎么回事。

  孩子们都是沉默的。他们面无表情地跨进实验室的大门,不声不响地让工作人员抽血,一副很乖很顺从的样子。担心?害怕?委屈?没有人知道他们幼小的心灵究竟在想些什么。

  曾经有一对夫妻一起来血站做鉴定。女方一直小声抱怨丈夫不信任她,两人当场就吵了起来,剩下一旁的孩子沉默无助地站在那里。

  市中心血站正道司法鉴定所副主任技师周娟娟介绍,当事人在电话中问的基本上都是鉴定需要什么证件、手续麻不麻烦等问题,从来没有人咨询过检测时孩子会不会痛、如何避免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等。

  咨询电话不断,回访电话被拒

  去年10月亲子鉴定业务对社会开放以来,市中心血站每天都会接到咨询电话。多的时候一天一二十个,少的也有五六个。刚开放那会儿,电话咨询量更大。就在记者采访的时候,血站工作人员还接到一位男子的咨询电话,对方简单问了一下亲子鉴定的相关程序,就匆匆挂了电话。

  有趣的是,不少人还是专程从外地赶来厦门做鉴定的,比如莆田、漳州、龙岩、福州等地。市中心血站站长陈长荣分析,这一方面是因为我省大多数地区还没有开展亲子鉴定业务,另一方面是因为厦门鉴定收费相对便宜(广州、上海、北京等地每人次1500元左右,福州1000元,厦门700元)。

  为了掌握当事人对亲子鉴定业务的反馈意见以便改进服务,起初,当事人取走鉴定结果后,血站工作人员还会打电话给当事人进行回访,但都遭到了拒绝。“对方往往很不高兴地说,不是要保护我们的隐私吗,怎么现在还打电话?”周娟娟说,“接听回访电话可能被旁人得知他申请了亲子鉴定,因此,当事人希望鉴定所提供的服务到此为止。”

  帮孩子讨到18年抚养费

  几年前,李红(化名)到海沧打工认识了陈某。2003年底,当时只有17岁的李红开始与陈某同居。家境贫寒的李红本来以为从此能享受到家庭的甜蜜,没想到同居几个月后,竟然发现陈某是有妇之夫。李红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提出分手,陈某坚持不肯分手,并继续纠缠李红。

  2004年初,李红感到身体不适,做检查后确诊怀孕。从小就喜欢孩子的她兴奋地把消息告诉了陈某。陈某让她辞职,回老家把孩子生下来。年底,李红在老家生下女儿。得知李红生了个女儿后,陈某变了脸,对母女俩不管不顾,还让她把女儿送到孤儿院去。李红没有工作,又带着孩子,走投无路的她只好把陈某告上法庭。

  “这孩子不是我的!碰上这样的事情真倒霉。”陈某说,对于李红怀孕之事,他一点也不清楚。“她自己的行为不检点,孩子到底是谁的搞不好她自己也不清楚。”

  对陈某死心的李红提出做亲子鉴定。厦门市中心血站正道司法鉴定所的鉴定结论表明,女孩确实是陈某的亲生骨肉。

  2005年4月,法院判定陈某负担每月400元抚养费直至小女孩年满18周岁。

  患不育症多年突然有了孩子

  王波(化名)和妻子结婚多年未生育小孩。经医院检查,王波患有不育症,妻子生育功能正常。随着时间流逝,两人也慢慢地接受了没有孩子的现实。没想到,两人结婚十几年后,妻子意外地怀孕了。

  一向和睦的小家庭立刻笼罩了阴影。王波心里五味杂陈:患上不育症已经够窝囊的,妻子竟然还背着自己怀上了别人的孩子。他实在忍不住心里的疑问,开诚布公地和妻子讨论起这个问题。妻子坚持说孩子是丈夫的,虽然深感委屈,但她对丈夫的疑惑也表示理解。最后,两人决定带刚出生的孩子去血站做亲子鉴定,揭开大家心中的谜团。

  鉴定结果证实了妻子的说法。拿到鉴定报告那一刻,王波非常开心,他很感激亲子鉴定技术为这个近乎绝望的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

  各方说法

  从此解心结,还是从此成路人?

  因怀疑孩子非亲生而做亲子鉴定的新闻近年来屡屡见诸报端。从前只能由司法机关委托进行的亲子鉴定也揭开神秘面纱,主动展现“平民化”。一时间,众多“心存疑虑”的人纷纷提出鉴定申请,有的城市还一度出现亲子鉴定“爆棚”的壮观场面。据媒体报道,广东还成立了一种鉴定机构,即使是未出娘胎的孩子,也能对其进行亲子鉴定,追捧者倒也不乏其人。

  在亲子鉴定热的背后,各种各样的声音随即涌现。一些市民说,亲子鉴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不管接不接受,事实都是客观存在的,“养也要养个明白”。也有人说,男方私自申请亲子鉴定是男权思想在作祟,没有考虑到母亲和孩子的隐私权。更多的人则认为,亲子鉴定是把锃亮的双刃剑,折射出社会传统伦理道德危机。因为,虽然90%以上“心存疑虑”者最后都得到了“亲生”答案,但我们的社会还是继续涌现大批“心存疑虑”者。可见,在未婚同居、未婚先孕、婚外情、一夜情等婚外性行为并不少见的现代社会,人们的婚姻关系正趋于脆弱,人们对婚姻忠贞的信心也有所降低。

  婚姻专家认为,提出鉴定本身就表明婚姻中已存在着危机,此举可能会加深夫妻双方的不信任感,进一步激化家庭矛盾。但相比之下,鉴定结果出来后当事人如何处理,对婚姻、家庭的影响更为深远。如果鉴定结果是亲生的,有可能促进家庭稳定。如果发现孩子不是亲生的就去离婚,这是比较传统的观念,但也无可厚非,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做自己的选择。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结局如何,最大的受害者往往是无辜的孩子。首先,亲子鉴定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就被“心存疑虑”的大人忽略了;鉴定结果出来后,如果发生孩子归宿纠纷问题,孩子稚嫩的肩膀也是难以承受的。

  专家指出,亲子鉴定本身只是一种科技手段,但由此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值得人们深思。提倡科学健康的两性观念,维系彼此忠诚的婚姻关系,依靠舆论和道德的约束,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新闻背景

  1995年,厦门市中心血站在福建省率先开展亲子鉴定工作,至今已进行亲子鉴定1770余例,无一例出错。2002年9月,厦门市中心血站正道司法鉴定所正式成立。以前,厦门市中心血站只接受司法机关或公证机构委托的亲子鉴定,主要用于处理民事问题和刑事案件。2005年10月,正道司法鉴定所亲子鉴定业务正式对私人开放,成为我市惟一有权提供亲子鉴定的社会鉴定机构。短短10个月来,该鉴定所共完成130多例私人委托的亲子鉴定。专家预测,私人申请亲子鉴定将在我市继续升温,而其中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值得关注。

  贴心提示

  什么是亲子鉴定?

  人类遗传物质DNA上的遗传标记具有高度多态性,但有血缘关系的亲属间有部分相同。子女遗传标记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通过分析遗传标记,可鉴定是否存在亲缘关系。此即亲子鉴定。血液、毛发、唾液、皮肤等均可作为亲子鉴定检材。考虑到取材的准确性和方便性,市中心血站采用当场拍照(人头照)并抽取静脉血(小孩可取指血)检测的方式,抽血前不用空腹。

  如何申请亲子鉴定?

  当事人是成人的须带身份证原件,是未成年人的须带户口簿原件或出生证原件等能够证明孩子身份的相关证明。当事人要与市中心血站签署一份委托书。鉴定收费每人次700元。市中心血站周一至周五工作时间受理亲子鉴定业务,承诺10个工作日内出鉴定结果,并为当事人保密。咨询电话:2292756(上班时间),2211221(下班时间)。

  有无法律效力?

  单亲鉴定,血站出具DNA检测报告。双亲鉴定,血站出具司法鉴定咨询意见书。这两种报告不具备法律效力。对于司法机关委托的鉴定,血站出具司法鉴定书,具有法律效力。

  记者 楚燕 实习生 彭薇

  (来源:厦门日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