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信弃母”之孝与不孝
2006-07-17

卢荻秋
 
  议题:山东曹县曹河村王美容老人一生养育了四女一子,晚年身患绝症却被自己的亲人遗弃在医院整整5天。老人的儿子曹新安给医院留下一封信,诉说了弃母的原因:老人患的是胃癌晚期,只能靠营养来维持有限的生命。为了治病,家里已花去15万元巨款,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再也无法承担高额医疗费。

  弃母,一个小人物的生存智慧

  我宁愿相信这是一个完美的策划。正如有人揣测的那样,这名儿子已经山穷水尽,想通过遗弃母亲,造成社会轰动,达到为母亲治疗的目的。曹新安没钱为母亲治病了,如果真想一走了之,他就不会刻意去留下这么一封感人肺腑的信,此外,他还有第二个选择,他可以带着母亲回家,让她慢慢死去。但是曹新安没有这样做,他走的是一条“炒作”之道,他宁愿冒天下之大不韪,宁愿担着“不孝”的骂名,也要将母亲救过来。与其说这是一种不孝,不如说儿子的“不孝”背后,正是一个小人物的生存智慧。正如有网友所言,曹新安曾经尝试过“卖肾救母”,这次则是在卖“孝”救母。小人物的生存智慧背后,是一个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如果社会保障机制很完善,如果社会救助体系也比较发达,如果看病不是那样的昂贵,还需要通过“弃母”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寻求社会同情,还需要苦心孤诣以“自杀”来要挟社会援助吗?种种的不正常现象背后,与其说闪烁着小人物的生存智慧,不如说这是一种痛楚,标示了一个转型时代的悲剧。

  (江西教师)

  “无奈的道德底线后移”是社会之痛

  按照传统道德眼光看,曹新安的所作所为,丧失了最基本的孝道,为人所不齿,应该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不过,笔者感觉到,在整个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社会舆论并没有一边倒地大加挞伐,倒是更多一些理解、宽容和悲悯之论。由此,我们不得不正视“无奈的道德底线突破”这样一个现实。一般而言,突破道德底线有两种情况,一是人们用有争议的言行主动背叛传统道德,二是社会生活实际逼迫人们被动放弃道德底线。对于前者,比如轻生者欲跳楼时看客发出“快跳,等不急了”的催命啸叫,这种泯灭人性的行为理当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而对于后者,如见义勇为者普遍的悲惨结局,导致人们“路见不平不敢吼、该伸手时不伸手”,社会舆论就显得十分尴尬与无奈。同样是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同样对世风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同样带来道德底线的后移,我们对“主动的底线突破”可以做到义正词严,却对“被动的底线后移”感到手足无措,或者给予某种程度上的宽容。这不能不说是整个社会的尴尬和痛楚。因此,我们在“留信弃母”事件中,既要警惕其突破道德底线的负面影响,更应该反思医疗费用奇高、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严重缺失和社会救助保障体系严重残缺的现实困境。(安徽教师)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