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民俗文物容易流失
来源:新华网 2010年2月5日 9点16分
【本文摘要】 文物部门应组织和培训有关专业人员,深入基层,特别是偏远农村,发现、鉴别并收集民间珍贵的回族民俗文物,并鼓励群众捐献生活中多余的旧陶瓷品、旧家具等闲散物品。
在此间召开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两会”上,自治区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建议,回族民俗文物保护存在随意淘汰、流失到国外等问题,亟待进行抢救性保护。
据介绍,民俗文物是指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由人类创造、享用、传承文化事项的物质文化遗存和精神文化物化遗存的总称。回族民俗文物主要指经典性、代表性的回族民俗器物,是回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如“汤瓶”“吊罐”“回族民间器乐”“回族民间刺绣”。
然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现代化的各种生活用品正在迅速进入农村回族家庭,特别是近年来移民搬迁、安居工程的实施,大量的旧家具、旧物件等回族民俗物品被当作过时的东西甚至“垃圾”随意淘汰、扔掉或损坏。同时,一些民俗文物被国内外古董商贩收购后“漂洋过海”,流失到国外。
民俗文物散存于民间,很难得到应有的保护和收藏。自治区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建议,回族民俗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复原性,收藏越早,损失越少,建议通过建设民俗博物馆收藏珍贵而独特的回族民俗文物,让一批批被现代生活所遗弃的回族民俗文物有栖身之地。
另外,文物部门应组织和培训有关专业人员,深入基层,特别是偏远农村,发现、鉴别并收集民间珍贵的回族民俗文物,并鼓励群众捐献生活中多余的旧陶瓷品、旧家具等闲散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