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天下的秩序从未动摇过
2010-02-03

家国天下的秩序从未动摇过

来源:长江日报  2010年02月03日01:55

  《孔子》上映,无论是商业票房还是社会评价都没有达到有关方面的预期。陆续读到一些影评,其中有将影片贬得一钱不值的,也有为导演鸣不平的。电影拍得不咋地,为之叫好固然不易;但为之叫屈,相对而言,总不至于太难。

  有一篇评论,说现在的人耽于娱乐,而荒于思想;重于言利,而轻于言义。以这样的社会精神姿态,作者担心既拍不出严肃的电影,也不会有严肃的观众。文章提出我们——拍电影的和看电影的——都应该像孔子学习,要理直气壮地去宣扬一种精神。

  浮躁、空虚、彷徨、失神,我们用一系列的类似词汇来描绘所处时代的精神状况。将这样一部以商业手段运作的,以“圣人”为男一号,多少具有给国人补课宣教情怀的“大片”置于时代精神的漩涡之中去考量,是一件蛮有意思的事情。30多年来,曾被批倒批臭的“孔老二”从学者的书斋,走到政府主导的祭坛,现在成为任娱乐圈打扮的偶像,我们到底是要理直气壮地去宣扬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它又建立在一个什么样的精神废墟上呢?

  现在有一种宗教复兴的说法,其中也包括儒教。近年来出现的“读经热”、祭孔、孔子国际学院等现象是一个印证。但就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深刻影响而言,“复兴”的说法是不确切的。按照台湾学者李亦园和杨国枢等人关于面子、耻感等问题的研究,孔孟之道深嵌在中国人的心理结构之中,积淀于国人的日常生活行为举止的各个方面。如果这样一种被命名为儒教的“精神”其实一直在我们身边游荡,根本就没有“去”,那么“复”兴之说也就没有了来由。

  与台湾的华人社会相比,中国大陆经历过“文革”时期大规模的、剧烈的“祛孔”运动,其现时情形如何呢?近来一项关于农村老年人自杀问题的社会调查或可有助于我们一窥究竟。

  据贺雪峰等学者的实地调查,湖北某县老年人自杀现象严重。研究者发现在一个仅30户人家的村落近20年来却出现了10多例老年人的自杀。研究者发现,这些自杀的老人,往往采取的是没有任何反抗性的自杀方式。他们自杀的目的,多数不是要报复子女,而是解脱自己,不愿意成为子女的负担。研究者认为,老人自杀现象与老年人的家庭处境,村子的结构性力量以及鬼神信仰等有关。

  孝道是孔孟之道的重要内容。在以上调查中自杀的老人不得善终,子女是有违孝道的。从表面看,这正是儒家传统丧失的例证。但仔细分析其自杀的动因,我们不难发现,为了子女而自我了断的利他动机,体现的正是家庭为重、自我为轻的价值秩序。如果考察现行的养老政策——这是老年人自杀的制度性原因,不也是以家庭为核心来安排的吗?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中无事,国也就稳了。“明德修身”说的是个体的自我约束,主要指的是道德层面的。但在我看来,农村老人迫不得已的自裁惨剧,可以说是一种最彻底的“修身”了。除了约束的方式各异,“家国天下”的秩序何曾动摇过?

  李泽厚先生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说,西方真正了解中国还要100年。的确,如果不明白老年人自杀背后的儒家道统,西方对中国有的只是误会,或美丽或不美丽的误会。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