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药方
2010-01-20

 

孔子的药方

什么是直?什么是枉?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孔子说:礼就是直,礼就是正确。因为这个“礼”,它同时也就是道理的“理”。了解一点训诂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国古代这个训诂,有一个音训的原则,两个字发音相同,它们之间有联系,所以,礼和理,它是相通的。礼者,理也。我们为什么要讲礼貌,讲礼节?因为它是理,它是道理,它是真理,它是原理。

有了理就直,真理都是直的,掌握了真理的人就理直,理直就气壮。所以,有理则直,理直则气壮。我们既然认为,我们的理是真理,那么,我们就要理直气壮地去举直错诸枉。

你也许会问,怎样才能举直错诸枉?孔子有一个回答,四个字:克己复礼。什么叫克己复礼?一般的解释是说:克制自己,恢复周礼。但这里出现一个问题,刚才我们讲的,这个理本来是很直的,我认为这个理就是真理,我才理直气壮,我为什么还要委曲自己呢?我不委曲啊!我为什么还要克制自己呢?没有必要啊!因此,有的学者解释说,“克”这个字就是能够,“己”就是亲自,“复”就是实践,但凡自己亲自去实践这个礼,就叫克己复礼。当然有各种解释,也不求一个结论,我把各种解释告诉大家。

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克己复礼呢?孔子说:。只要你有爱心,你就能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为仁焉。什么叫“归”?也有争论。有人说是赞成,有人说是回到,有人说是夸奖,只要你克己复礼,大家都夸你是个好人。只要你克己复礼了,天下人又都回到仁这个时代了,等等。

总而言之,仁为礼乐之本,所以,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什么是礼呢?礼是礼物吗?什么是乐呢?乐是乐器吗?不是的。是什么呢?是仁,是爱心。

正是出于这一点,孔子和他的一个学生,叫宰予的,有过一次不愉快的辩论。宰予是个挨骂的学生,原因是他大白天睡觉。他又是孔子的崇拜者,他说我们的老师比尧舜都伟大。宰予在孔子门下是属于“言语科”,我们打个比方,孔子办了一个学院,这个学院有4个系,其中一个叫言语系,就是学说话的,办外交的,宰予就是言语系的学生。言语系的学生能说会道,所以,他经常去为难老师。

有一次,他给老师出了一个难题,也是问仁。别的学生问仁都是恭恭敬敬的:老师,什么叫仁啊?怎么样才能做到仁啊?宰予不是这样问,他给老师出了一道假设题:老师,假设有一个人告诉你,说井里掉下去一个好人,你是不是也会跳下去?

现在,有的女孩子,也喜欢提这样的假设题,她们老是喜欢问自己的男朋友,假如你妈和我都掉进河里,你先救谁?其实,这道题,你怎么回答都是你不对。我说:先救我妈,那说明你不爱我。我说:先救你,连你妈都不爱的人,会爱我吗?

宰予出的就是这样的题目,你跳还是不跳?大家猜猜孔子是怎么回答的?孔子说:不能这么问!怎么能假设呢?你只能实事求是地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孔子说,何为其然也,为什么会是这样?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君子你可以要求他,但你不能陷害他。你不能为了考验他,弄个人放到水里,让他跳下去,这叫陷害。可欺也,不可罔也,你可以哄骗他,但不能愚弄他。明明那个井里面是空的,你跟他说一个好人掉下去了,你是君子,你应该下去救他,你不能这样忽悠他!再说,井里如果真有人掉下去,君子肯定会去救的,但他不一定自己跳下去,他可以打110嘛!这一回宰予辩论输了。

又有一次,宰予去找孔子,说:老师啊,三年之丧,时间是不是有点太长了吧?什么叫三年之丧?就是父母去世后,做子女的要守孝三年,在这三年里,要披麻戴孝。什么叫披麻?就是用最粗糙的麻布,而且不能裁剪,做衣服的时候,只能用刀砍,所以那个边很不整齐,也不能缝,要散露着,破破烂烂的样子,穿在身上当衣服,这叫披麻。然后戴白布,这叫戴孝。腰上还要绑一根绳子,意思是说,父母去世以后,我悲痛得吃不下饭,饿得站也站不住,人瘦得裤子都要掉下来,还要杵根棍子,叫哭丧棒。守孝严格来说,父亲是三年,母亲是一年。母亲去世后,披的麻布是可以缝边的,一般来讲,就说是三年之丧。

宰予,属于捣蛋学生,经常给老师出难题。说守孝三年太长了,孔子问:你说该多长?一年就差不多了!宰予反对三年之丧还有一个正当理由,他说: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我们不是要维护礼乐吗?我三年披麻戴孝,既不能行礼,又不能为乐,那样,礼不也坏了,乐不也崩了吗?礼坏乐崩这个词,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礼坏乐崩,是孔子最痛心疾首的事情,宰予就拿孔子最怕的礼坏乐崩来说事,来否定孔子维护的三年之丧。这样的学生太厉害了!孔子没话可说,这是一个正当理由,你怎么驳?

宰予说了一个正当的理由,孔子没话可说,只好做宰予的思想工作。孔子说,宰予啊,你的父母去世不到三年,你就吃白米饭,穿漂亮衣服,你觉得心里好受吗?宰予说,我好受啊!安!

孔子也没有办法。子曰,安,则汝为之!你觉得心里好受,你就去做嘛!你知道,为什么要有这样一个制度吗?因为一个君子,他的父母去世以后,他的内心是很悲痛的,可口的饭菜他吃起来一点味道也没有,好听的音乐传过来,他根本就听不见,躺在舒服的床上,他也睡不着,所以,他才不做那些事,不吃好饭,不穿好衣服,不听音乐,不住好房子。现在,你觉得心安理得,你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那你就去做嘛!结果,这一回还是弄得不欢而散。说到这个份上,宰予不说什么就走了。

宰予走了以后,孔子说,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孔子说,予之不仁也,宰予这个学生真是不仁。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以后,要长到3岁,他爸爸妈妈才不抱他,他才自己独立行走。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普天之下不管什么地方,父母去世,都要守孝3年,来报答父母这3年的怀抱。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这句话有三种翻译:

第一种是生气,你宰予难道就没有在父母那儿得到过3年之爱吗?你应该得到过嘛,为什么要反对3年之丧呢?

第二种是惋惜,宰予啊宰予,你不是也从父母那儿得到过3年之爱吗?你怎么可以反对3年之丧呢?太可惜了,做人不能这样啊!

第三种是同情,宰予啊,你是不是没有得到过父母的3年之爱?有这种可能,父母过世早,是个孤儿,或者父母不太喜欢他,没有得到过3年之爱,可以原谅,所以你才反对3年之丧。

但是,不管是哪一种翻译,归根到底都是一句话,就是3年之丧是3年之爱的回报。也就是说,仁是什么呢?仁,就是爱和爱的回报。爱是必须回报的,爱的回报就是仁。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没有爱心,没有对爱的回报,他会拿礼怎么样呢?他会拿乐怎么样呢?不当回事!孔子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你要做一个仁爱的人,你要做一个文明的人,你要做一个懂礼乐的人,靠别人吗?不,靠你自己!看你自己有没有爱心,这就是孔子对仁的解释。

根据这个解释,怎么来冶当时的社会病呢?

在孔子看来,当时社会出了什么病呢?礼坏乐崩,礼乐制度崩溃了。难道是制度出了问题?孔子说,不是的,是人心出了问题,是人性出了问题,是人们开始没有爱心了,是人们不懂得爱的回报了。做儿子的不爱父亲,做父亲的不爱儿子,做臣子的不爱国君,做国君的不爱臣子。结果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因此,解救当时社会疾病的唯一办法,四个字:找回爱心。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爱找回来,做儿子的爱父母,做父母的爱子女,做君主的爱臣下,做臣下的爱君主,让世界充满爱!只要世界充满爱,所有的社会问题都解决了。

是啊,这有道理,你得承认!如果我们都相亲相爱,还会有什么问题吗?但是,那个爱心找得回来吗?孔子说找得回来,因为孔子认为,爱心就在你心里,它原本就在每个人心中,这就是我们说的亲亲之爱

什么叫亲亲之爱?就是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子女,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孔子认为,这样一种爱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是不需要教育的。我们想想,母爱,需要教育吗?一个小孩子生下来,做母亲的,你还要通过教育,才会去爱他吗?不需要!一个小孩子生下来,哪个母亲的眼光里流出的不是全部的爱!如果连这个都要教育,那还叫人吗?那是畜生,畜生都不如!母爱甚至连动物都有,母鸡都知道,老鹰过来了,都要用翅膀护着小鸡,这还要教育吗?

孔子认为,亲亲之爱是最真实,最可靠的。孔子和叶公有一个对话。叶(这里念xie 音同协)是楚国的一个县,当时楚国有一个规矩,大县的长官叫公,小县的长官叫长,叶公是叶县的县领导。叶公跟孔子讲,我们那儿有个人很直,他爹偷了人家的羊,做儿子的马上去举报,你说这个人是不是不错?很正直啊!

孔子说,我们那儿的直,好像跟你们那儿的直不太一样。我们那儿的直,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我们那儿如果出了这种事,儿子肯定要给他父亲瞒着,不仅不举报,而且还要做伪证,这才叫直。

这话我们又听不懂了,你说父为子隐是慈,子为父隐是孝,这个我们能理解。这,怎么能叫直,怎么能叫真实呢?

因为孔子说的真实,和我们说的真实不一样。今天我们讲的真实,是物理的真实,是事实的真实,而孔子讲的是心理的真实,是情感的真实。孔子认为,心理的真实,情感的真实,高于物理的真实,高于事实的真实。人心,是最可靠的。

孔子认为父亲犯了罪,儿子本能地要替父亲瞒着,那才是真实可靠的。他这个方案,在当时也行不通。孔子周游列国到处跟人家讲仁爱,讲让世界充满爱,人家都不听他的。

齐景公说,你说得很好,不过要是按照你说的去做,恐怕我连饭都吃不到嘴里。孔子自己的国家,八佾(yi 古代乐舞的行列)舞于庭,自己国家都管不了,所以,孔子的药方,在当时是不管用的。正因如此,才会有别的医生出来开药方,比方说,墨子。那么,墨子的药方又如何呢?我们下次再讲。

墨子是第一个站出来公开批判孔子的,墨家也是儒家第一个公开的反对派。其实,儒家和墨家,都是当时最有理想,最有抱负,最有道德的一群人。他们是社会中的优秀分子,在那个天下无道的时代里,这两家势必都要为当时的社会,开出救治的药方。那么,孔子为当时的社会,开出的是什么药方呢?

讲孔子的药方,首先有一个问题,孔子他能够给当时的社会开出药方吗?能。孔子自己认为能,孔子的追随者和崇拜者也认为能。

有一次,孔子路过一个城市,是个小城市叫仪,仪城有个小官叫仪封人。什么叫仪封人?先要弄明白什么叫“封”?当时的封建制度是领主制度,领主和领主的领地之间要有一个界限,这条界限是用犁挖出的一条沟。犁出的土,翻在沟的两边,然后在翻出来的土上种树,这个动作就叫“封”。封了这个疆以后,指定一个领导人,我们不是叫封疆大吏吗?这就叫“建”。“封建”这两个字,就是从这儿来的。

仪封人是什么呢?就是仪城封的这个疆上种的这些树,由这个人来管,就是一个管边境线的小官。这个人,是一个“追星族”,凡是路过此地的名人,他都要去拜见。

孔子来到仪城,仪封人当然要去见。见完以后,他对孔子的学生说: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同学们,你们不要因为,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工作,就垂头丧气,你们的老师太伟大了,现在天下没有正义和道义,已经太长时间,老天爷是一定要让你们老师出来当木铎的!

什么叫木铎?就是一种金属舌头的木铃铛,一个木头铃铛,它的舌头是金属的。古代官员出行,要摇这种铃铛,有什么重要的命令发布,也要摇这种铃铛。仪封人说:老天爷是让你们的老师,当天下的这个铃铛,当这个木铎。让你们的老师出来替天行道,代天发言,所以说,你们的老师太伟大了。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面对出了问题的社会,当然要找出一个解决社会问题的药方来。这个药方,找到了吗?孔子认为找到了。那么,这个药方,孔子开出来了吗?开出来了。这个药方开来了,它管用吗?不管用。

但是,很多后代人都说管用。直到现在,还有人准备拿这个药方来救治我们现在社会的病,包括西方社会的病。

我们很想知道,当时不管用,后来又管用,还被人认为可以救当今,救西方的这个药方,究竟是什么?

孔子开的药方非常简单,只有一个字:仁。

什么是仁?就是爱人,仁就是爱别人。孔子这个说法是对谁说的呢?樊迟。樊迟是孔子的学生,是一个挨骂的学生。孔子骂他:小人哉,樊须也。

樊迟在《论语》中,出现过六次,挨骂就这一次。五次不挨骂,五次是个什么情况呢?五次都是提问题,一次问孝,一次问修行,三次问仁。三次问仁中,两次问智,孔子很满意,是个好学生。

为什么说,爱人,是仁的定义呢?因为孔子的学生问仁,一般不问定义,当时我们中国人的学习方式和现在不一样,不喜欢下定义,都是问怎么做?实际上,在《论语》中谁问仁,都是问怎么做才能做到仁?在这里,我们先讲一讲什么是仁?

樊迟向孔子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知人。樊迟未达,樊迟没有听懂。孔子又解释了10个字: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举,就是拿起来。直,就是直的。错,就是放。枉,就是弯的。举直错诸枉,就是把一个直的东西,放在一个弯的东西上面,能使枉者直,就能使这个弯的东西变直。

大家听懂了没有?不要说樊迟当时听得一头雾水,我们听了也是一头雾水。这个仁,这个智,是什么关系?什么叫把直的东西,放在弯的上,弯的就直了。樊迟也不敢再问老师了,只好回去问同学,问谁呢?问子夏。

子夏是一个聪明学生,子夏一读《诗经》,说有一个女孩子,眼睛亮亮的,酒窝浅浅的,好看极了,然后,一扯就扯到做人,学礼上去了。他的悟性特别好,好得不得了。

樊迟把情况跟子夏一说,子夏说:我们的老师太伟大了,老师这话内容太丰富了!你想,当年那些圣王,像商汤王,周文王,他们是怎么做的呢?他们在人民中间海选,选出最贤明的人来当官,那些不贤明的人,不仁的人都跑掉了,就是这个意思。

子夏的这个解释,以后注《论语》的人,都按他的这个解释来注这句话。我觉得这个解释有问题,如果按这个解释,孔子的话应该这样讲: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无,或者能使枉者去,这样说才行。

所以,我主张把这个“直”解释为正确,把“枉”解释为错误。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就是用正确的做法去代替错误的做法,就能改正错误。这样讲,比较能讲得通。如果这样讲,孔子就是在开药方了。

现在,不是天下大乱吗?不是天下无道吗?不是有许多的错误吗?那么,现在我们改正错误的办法,就是把正确的东西弘扬起来,错误就改正了。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