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圣诞节看中华文化包容性
2009-12-25

从圣诞节看中华文化包容性

2009年12月25日 来源:大河网 万晓阳

  白胡子圣诞老人和五光十色的圣诞树之间,装饰着大红的中国结或喜庆的红灯笼,热闹繁华的商业街区内,类似土洋结合、中西合璧的“圣诞装饰”令人眼花缭乱。在商家营造的欢乐圣诞迎新序曲中,许多忙碌的都市人停下脚步呼朋唤友,购物、吃饭、聚会、打牌或唱歌,欣然过一个“中国式圣诞节”。

  圣诞节来了,如今这些“洋节日”在中国的地位明显的增重了。西餐厅丰富的“圣诞大餐”;各家旅行社的“圣诞游线”;众多演出公司的各种“圣诞节目”;如引进欧美流行的“枕头大战”派对和摇滚音乐“圣诞狂欢”等活动。从大街小巷的热闹程度来看,几乎可与春节相媲美。

  于是有许多人开始担心,中国的节日慢慢被“西洋节日”取代了,圣诞节、情人节等等节日对我们传统的节日巨大的冲击力,其实国人大可不必如此担心。

  如果要问哪一种文化的包容性最强,那有着五千年的丰厚底蕴中华文化绝对是首选。从中国的宗教文化来看最为显著。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道教,但是当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传进中国后,中华文化就迅速以包容的姿态使这些宗教生存了下来,并且具有了中国的特征。这与中国开放的宗教政策是分不开的,由于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

  中华文化浩瀚如海,宗教文化只是其中的一支细流。而包容性就是中华文化更加浩瀚的存在方式。但是有的时候中国不注重自己文化的保护,导致了文化遗产的流逝甚至是文化产权被侵犯,最显著的一个案例就是韩国抢注“端午节”,所以我们在吸收兼纳外来文明的时候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文化。

  “圣诞节”走上世界是广大人民乐于接受这种文化,我们能将这种文化发扬广大,也是表明我们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的紧密,但我们在“引进来”的同时也别忘记“走出去”。中国的“端午节”被韩国抢册,在另一方面来看也表现了韩国乐于接受中国的这种文化,并且愿意在声势上与之一争。

  “中国式圣诞节”是中华文化博采众家之长的表现,有朝一日世界上流行了“美国式元宵节”“英国式端午节”“德国式中秋节”之时,才真正的显示出中华文化在经历了长久的包容后大放异彩的魅力光芒。

  国人要记住:咱们自家的宝贝不能丢,但也要勇敢的推向世界多去逛一逛。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