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德 (三)
2006-06-13
女士们,先生们,

  对于我们所要讨论的课题的一般导论部分,我只想说这么多。现在,我可以给你们列出像一张表一样的东西,或者让你们对全部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然后按照良好的科学习惯进行分级分类,并且以一个普遍的概念为出发点,向你们系统地展开各个范畴。不过,这样做并非就是我的打算。我为什么不想这样做的理由,就是这样做有可能超出我在这个讲课中可能和愿意向你们讲述内容的范围;而且这样做在实际上还会使讲课成为认识批判的和形而上学的讲课(上帝知道,如果我能向你们这样讲,这对我是有极大吸引力的),但是我们却会因此不能讲述业已承诺的道德哲学的问题。假如我的这番表述可能是平庸的话,那么,我也必须请你们原谅,我在给自己找这样一个工作假设的借口,即我更愿意讨论切中要害的事情,我可以通过这些事情向你们讲述构成道德领域的问题和必然矛盾,而不愿意给出一个关于道德哲学问题的所谓概况。或许你们中间有些人按照自己的直接理智作出同样的反映,甚至还认为,有关这个领域、有关道德定律的逻辑等级的概况在现在的形势下多少有一点令人发笑。但是,我并不愿意在我们所做的事情上让自己简单地听命于偶然,我的倾向并不是简单的如同康德所说的那样,只是“自由想象地”举出一系列问题,而是确实存在着你们大家都感觉到的一定的组织需要。我知道,这样的说法在现在很罕见,但从一定程度上的组织学的方式来讲,青年人在今天比我更加强烈地感觉到这种需要,而我则属于另一代人,这代人是在最强烈地反对一般哲学体系之概念的矛盾中成长起来的,我们的全部思想形式都打上了这种矛盾的烙印。在我们这一代人这里,任何一种秩序和安全(Sekuritaet )的意识都成了问题,因此,当我们不得不排斥过多的秩序和过多的安全的时候,你们—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一般都有较强的组织需要,这或许也是一种单纯的安全的需要,我不是确切知道,但我觉察到这点;我始终相信,你们至少不会对这种需要不理不睬,所以,我应当向你们表示敬意己但是,由于我自己不可能也不愿意在这里做一个系统的伦理学报告(我或许可以,但我不愿意这样做),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采取这样的行动: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以一位思想家提出的问题作为指导,这位思想家极其鲜明地强调,道德是与生活中的其它领域处于尖锐对立的一个范围,这位思想家还极其鲜明地提出我已经向你们说过的二律背反、各种矛盾等。这就是说,我愿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以康德为指导,以康德哲学的一些规定为指导,我将与你们一道讨论这些规定。如果我们要讨论康德哲学中许多道德哲学的范畴,那么,我将在讲课的第二部分,即接近结束的部分,向你们讲述一系列表面上看来是直接的问题,比如,现在对规范本质提出的疑问,正确生活在当今的可能性等,或者是讲述有关所谓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疑问;如果我们就像一开始规定的那样,将对康德的范畴加以讨论的话,那么,我们将对康德的范畴作出批判的反思,至少是应当对它们进行一些探讨。

  假如你们会尽可能地读完康德的两本主要道德哲学著作,这在这种联系中是件好事。我不知道,是否可以对你们大家提出这个要求。要求大家去读《纯粹理性批判》是不合适的,这里所说的是这样两本书:《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和《实践理性批判》。尽管有人钻研了这两本书,但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却是不容易的事。康德本人也这样说,《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似乎通往批判哲学的观点,而《实践理性批判》则是在它以后到达了对批判哲学的观点,它们仿佛是系统的表述。12但是,我们将会发现,这两本著作是互相交叉的。当然,这里也有在哲学中经常出现的所谓简单课本的情况;这就是说,简单的课本看起来只是简单地涉及外表,因为它们忽略真正的问题,所以,它们在许多地方是毫无益处的。我非常迫切地向你们大家建议—我在这里首先想起某些考试惯例,考生们在这方面认为,《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是通往康德道德哲学的捷径—,应当尽可能地避免局限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那里,而是尽量地去读《实践理性批判》;我还要向你们建议,如果你们只能阅读这两本著作中的一本,那么,你们最好去读《实践理性批判》,这是一本无与伦比的深刻和丰富的著作。除此以外,你们还可以找到许多我所撰写的关于《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的文章。

  这样,我们想最先稍加讨论的,是康德关于道德的规定,即这样一句话“我应当做什么”,以及与之相联的、产生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验方法论”一章中的各个问题。在我们进人所谓实践哲学本身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将对此做些思考。

  本文选自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 Probleme der Moralphilosophie, Suhrkartip Verlag, 1997, Frankfirrt am Main) 第二讲,题目为译者所加。

  ①阿多诺对此的评论已经离开了原文,但并没有改变这个上尉在谈论道德本质时反复叨唠的特点。参见毕希纳的《沃伊采克》,斯图加特,1993年,第4页。

  ②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第三部分批评了禁欲主义的理想。参见《尼采全集》第五卷,第339页。

  ③在《真正的隐语》一文中,阿多诺反对把“人格性”与“存在”相等同的思想当作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参见《阿多诺全集》第五卷,第339页。

  ④康德在《单纯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中把“人格性”定义为“是对人进行规定的因素”,“是一个理性和有责任能力的存在物的因素”,参见《康德文集》,第673页。

  ⑤参见费希特的《学者的使命》第五讲,《费希特全集》第六卷和《大众哲学文集》第一卷《论政治和道德》,莱比锡,第335-346页。

  ⑥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把席勒称作“不可能的”和“不符合时代的”人之一,参见《尼采全集》,第六卷,第117页。

  ⑦《黑格尔全集》新编本,E.默尔登豪尔和K.马尔库斯主编,法兰克福,1969年,第28页。

  ⑧阿多诺在1956/1957年冬季学期的讲课中,从56年的12月11日至57年1月10日详细讨论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道德哲学。阿多诺接受了黑格尔和尼采的观点,他也认为,诡辩论以后的希腊哲学创造了一种原则上的实践方向和对主体的反思。

  ⑨舍勒尔:《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实际的价值伦理学》,第321页。

  10参见W.G.萨姆纳的《社会习俗》,波士顿,1906年。此外,参见阿多诺的锹会学导论》,第65页。

  11参见E.杜克海姆的《道德理i仑论文集》,载《社会学与哲学》,法兰克福,1967年,第245-279页。

  12参见《康德文集》第七卷,第80页。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